春秋战国的百场经典战役之第二十二战:白登之围

  • 春秋战国的百场经典战役之第二十二战:白登之围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谈古今悟炒币

天下太平了,至少眼下看起来是这样的。

几乎耽误所有人升官发财享受创业成果的项羽死后,所有人都陷入了狂欢。

但只有一个人现在仍然欢不起来。

因为他面临着一个天大的抉择。

这个人,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刘邦。

项羽作为刘邦的一生之敌,在死后,依然恶心着刘邦。

因为他太牛了,刘邦的这份家业,是多方力量豁出老命帮着打下来的。

刘邦面临的现状是,合伙人太多,他只不过占有着一个大股份而已。

来看一下除了刘大地主之外,还有哪几个小地主。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

前三个,都是熟悉面孔,也是灭项羽中,股份占得最大的。

后四位,很有必要交代一下。

赵王张敖,新面孔,但他爹我们都很熟悉,张耳。

这位张敖后来娶了刘邦的闺女鲁元公主,成了刘邦的女婿。

燕王藏荼,原本是最初燕王韩广手下的大将,当初带着燕国子弟兵在巨鹿城外看密室逃脱真人秀,结果惊人的发现了天皇巨星项羽。

随后,换腿抱了。

项羽分封后,将燕国一分为二,令藏荼当燕王,而老燕王韩广被扔到了极北苦寒的辽东,做辽东王。

这就好比自家的伙计,出去跟别人游行了一趟,回来后伙计就带着革命分子要把东家的铺子给分了。

人家东家当然不干了。

于是,伙计藏荼和东家韩广干了起来。

随着旧世界被砸个落花流水,同志们起来起来,伙计藏荼砸碎了东家的锁链,得到了整个世界。

可怜的东家被伙计杀掉了。

不过韩广的底子也不干净,他最早是武臣(陈胜派去略赵地)的手下,武臣派韩广去攻略燕地,拿下来之后韩广就脱离老领导的领导了。

冥冥之中,也算是报应,而且是现世报。

当然,这位藏荼,最终也得到了他的现世报。

在杀掉韩广后,燕国和辽东国一股脑归到了伙计藏荼的手里。

没有项羽,藏荼这个伙计,也就永远谈不上翻身农奴把歌唱,所以对于项羽,藏荼是很感恩的。

不过这份感恩,在另一个中国北方头号恐怖分子韩信的威慑下,也没太好使。

藏荼很明智的选择了背叛。

史上最家喻户晓的叛徒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

其实大家不知道,吕布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小儿科。

三叛算个屁!比他牛的有很多,比如这位藏荼先生就跟他平起平坐。

先叛韩广,再叛项羽,这就两叛了。

这并不是他的最后一次。

藏荼反楚归汉,随后在自己的地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搞京津冀一体化,用不作为,为自己的前程投了一票。

长沙王吴芮,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他作为秦朝的南疆基层公务员,在天下大乱后马上变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并迅速造反。

他还有位好女婿,就是淮南王英布。

在灭秦后,项羽分封他为衡山王。

在楚汉战争中,他和藏荼,一个最南头,一个最北头,两个人由于远离中心纠纷地带,所以也没人找他们麻烦。

这哥俩也乐得不表态,不参与,直到打出了结果后,吴芮作为南方小地主,上表肯定刘大地主的领导地位,被刘邦分封为了长沙王。

他和女婿英布,都被刘邦改了名字,由原来项羽封的衡山王和九江王变成了长沙王和淮南王。

给孩子起名字,是每一个爹,对自己孩子宣称从属权的巨大权利。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让算命先生帮着起名字,是好事吗?

要知道,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好汉打来打去的重要目的,其实就是争一个冠名权而已。

最后一个,韩王韩信。

韩信这个名字,应该是个好名字,因为秦朝失鹿,群雄逐之,在天下打成了一锅粥后,最终产生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王里面,居然有两个韩信。

但也应该不算个好名字,因为这俩韩信下场都挺可悲。

这个韩王韩信,一直被另一个韩信的巨大光芒所掩盖,而且他也一直没干什么能在历史舞台上闪光的事情,所以,整个楚汉战争中就一直没怎么提他。

这位韩王信,是韩国王族,在刘邦的西行漫记时就跟着刘邦混了,后来还跟着刘邦去了汉中。

革命要趁早啊!

在跟随刘邦平定项羽立的韩王郑昌时有功,后来也一直在刘邦身边。

项羽打破荥阳后,他降了项羽,后来又逃了出来,再度归降刘邦。

要感谢那个时代,“忠”并非最被人看中的元素。

这个“忠”字,没有多长时间,就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

在当时,无论你境遇如何,哪怕投降别人了,只要没干出特混蛋的事,你只要还能回来,当权者往往就不会太在意。

他的识时务,帮助他获得了汉初的最后一个异姓王位。

看着这七个小地主,大地主刘邦心中是很不是滋味的,因为他虽然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但这七位爷,却有几个很不好惹。

金刚葫芦娃

大力娃,铁皮娃,喷火娃三合一的项羽虽然被干掉了。

但还是有水娃韩信

隐身娃彭越

以及低配版大力娃英布的。

项羽,作为前朝贵族后裔,之前我们说过,他对于秦的那一整套制度,有着极大的不认同并产生了过激性反应。

但就像当初的胜利者项羽认为失败者秦帝国的那一套不行一样,今天的胜利者刘邦同样认为项羽搞的那一套分封制是不行的。

封建制,是已经回不去的从前了。

谁说地方大了管不了?谁说就一定得分封出去才能消停?

老子打项羽时靠着半个中国当奶牛,人家奶牛温顺着呢!

从刘邦撺掇所有人帮他抬点儿当皇帝时,就可以看出来,他骨子里,是非常认同秦帝国的那一套的。

不过他认同,不代表和他一同创业的那七个小地主也认同。

这七个地主还是认为,刘邦和项羽是一个意思,刘邦的这个皇上,不过就是另一个霸王。

只不过这个霸王,本事没项羽那么大,出手却比项羽大方而已。

在七个小地主眼里,霸王可以是村长,但绝不是爹。

我自己在家怎么玩,我随便,只要在我自家的院子里,无论是什么露骨派对,只要我没祸害到别人家,别的地主和村长就不能拿我怎么样。

刘邦不光想当爹,他还想当爷,但现实却是,由于大量功臣宿将的制衡,他在自己家都只能当爹,村里还有七个小门户,这七家别说当爹了,他连腿都伸不进去。

而且如果他非得强势要求当所有人的爹,这帮人就会合起伙来坑他这个爹。

所以说,看似面临巨大抉择的刘邦,其实选择并不多。

他是个明白人,所以他选择了眼下最合适的半封建,半郡县制度。

中国史上又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

刘邦虽然眼下选择了妥协,但他却始终没忘了自己的目标——当所有人的爷爷。

当所有人都山呼万岁时,他们不知道,刘邦之所以封他们为诸侯王,只是因为没有办法一下子掌控全国而已。

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选择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作为都城。

洛阳。

选择周朝的首都作为自己的新都,刘邦也在宣示着自己的政治意图:都把眼擦亮了,我是天下共主。

在刘邦刚刚定都洛阳之后,他遇到了自己晚年,可以说最重要的一位谋士。

这个人从三件极其重要的大事上,都提出了正确的决策,刘邦听了其中两个,都泽被了后世很多年,而没听得那个,差点让他死在了国外。

这个人,叫娄敬,是齐国人,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听说汉家皇帝在这里,就对自己的老乡,同样是齐人的虞将军说:我想见皇帝谈谈国家大事。

对于这种身份的人,提出了这种要求,一般将军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上去给一鞭子,然后吼一些:你撒泡尿照照自己之类的话。

但这位娄敬很幸运,他托付的这位虞将军并没有轻蔑他的请求,而是吩咐手下人,给娄敬找一件干净的衣服去。

不过这位娄敬却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

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刘邦从娄敬的这份气概和造型中,看到了当年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影子。

这位故人死在了齐地,眼下一位齐人又以这个套路前来觐见,刘邦触景生情。

似是故人来啊。

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还赐给了他饭吃。

见也见了,饭也吃了,刘邦该验货了。

娄敬的第一句话,就让刘邦觉得很知己:“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谁更持久吗?”

刘邦说:“没错!就是拼拼咱爷们能不能比他的时间长!”

娄敬说:“甭拼了,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

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做了很多众望所归的事后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八百诸侯不约而同的自动到孟津会盟,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

之所以把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是因为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时的道路都是均等的。

那个时代,还是拿德行号召天下的。

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

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侍奉周天子。

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来进献贡物和赋税。

但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

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

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三千士卒,经数十战,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欲动不能。

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个人认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塞之固,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

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有肥沃的土地为依托,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与别人搏斗,得掐住他的咽喉,打他的后背。

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掌控秦国原有的地区,这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娄敬一口气的给刘邦说了一大段,核心思想就是:建都洛阳,要靠德行。

您没什么德行,打天下也没靠德行。

现在世道不一样了,还是要务实一点,选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娄敬指出的那块好地方,刘邦是很有感情的,毕竟自己就是从那个地方混出来的,所以他把娄敬的这个想法当做正式预案提上了朝堂。

结果成为了扔进茅坑里的炸弹。

一听说要定都关中,所有功臣宿将们态度惊人的统一:不合适,洛阳这地方就挺好!

反对声音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论调就是: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那建都不吉利。

面对扔出来的风水论调,刘邦很是犹疑不决。

不过他也明白,之所以阻力大,是因为自己的这帮手下都是山东人(崤山以东),不愿意再往西跑到关中。

如果换个提案往东走,同志们就该说:吾皇英明,周亡于此,实在不降!老家沛县就挺好,咱赶紧麻溜挪地方。

问他们等于白问。

大事不决问张良,是刘邦一直以来的最后一道保险,这次也不例外,从没让他失望过的张良,最后帮他进行了分析。

张良从更加实在的地方为刘邦进行了分析,他敏锐地提出了洛阳的一个巨大弱点:土地贫瘠,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

很牛的一句话,得细说说。

啥叫土地贫瘠呢?

还记得“马陵之战”中说军粮时,我们说的“韩地险恶吗?”

“著名的挑拨离间者张仪先生就曾经说过:“韩地险恶,五谷所生,非麦即豆,一年不收,老百姓就得吃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两年的积粮储备都没有。”

洛阳东西整条豫西通道,基本上就是过去的韩国,指着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产生供给一个全国性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的。

首都,要饲养皇权吞金兽,皇宫就是一个日费千金的大托儿所。

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官僚系统与功臣集团,这还会衍生出巨大的得道鸡犬军团,你还得配备大规模精良的卫戍部队来保护。

当然,还有乌央乌央的首都人民。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粮食!

那么你会问,可以全国调啊!

接下来就是张良说的“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了”。

先看图。

洛阳的几个粮食产区地图

这是洛阳附近的几个粮食产区。

洛阳这点地方,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群山,东西是狭长的豫西通道,从物质供给上讲,主力基本是本土的可怜产出与河内地区的供应,西边当然也能运来,但糟蹋东西。

西面的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运过来的成本相对来讲非常高,原因我们说过,黄河这段脾气暴,代表地点是三门峡,往往只能走豫西通道的陆运。

陆运的成本就太高了。

但是还有河内地了啊!河内可了不得,户口殷实人民富足,当年东汉的成功可是号称“光武据河内啊”!

话是不错,但问题又来了,河内地虽然是产粮大户,但它的粮食主力都要进敖仓作为战略物资储备。

为啥呢?

洛阳此时已经处于前线的,整个中原的膏腴之地全让他分红了。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大堆河,全都不会再把粮食运到你这个总枢纽敖仓。

但是,敖仓、荥阳、成皋这个防卫体系仍然是整个中国此时的重中之重,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就还是当年的老思路,主力顶在荥阳,控天下咽喉。

但是,粮草就只能指望豫西通道的陆运和河内地的就近了。

刘邦死活要把河内地拿在自己手里,也是因为此地能在战时成为最指望的上的粮草基地。

所以说,此时的国情跟洛阳自身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根本没法在这建都!

如果迁都长安呢?

关中和整个山西最值钱的晋西南连为一片,人家还自带静静的渭河与汾河。

无论钱粮还是物流成本,都没得挑。

最重要的,关中处于刘邦目前的地盘最中央!

关中是四塞之固,这个我们说了很多遍了,除此之外还有被忽视的一点。

由于此时武都还没大地震,伟大的天池大泽还存在,汉中平原乃至下游的江汉平原粮产区的钱粮也能够走水路成本很低的送到关中。

人家是连成一片的!

关中经济带+晋西南经济带+汉中乃至江汉经济带跟洛阳经济带这么一比,高下就出来了。

刘邦还惦着跟周朝大哥比谁的时间长,脑子纯属被踢了。

他时间长有啥用!好几百年罐里养王八。

你看最后都抽抽成啥样了!

不过虽然刘邦脑子总被踢,但明白人再踢一脚就能给踢回来,张指导这一脚下去,刘邦下定了决心,定都关中。

娄敬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此次迁都,看上去无足轻重,实际上潜在意义巨大。

此时如果刘邦定都洛阳,看似在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几代之后就真成天下之中了,届时中原就能反哺洛阳了。

但是,关中此时看似的天下之中,在几代之后,却变成了天子守国门。

这是武帝初年的国际形势图。

关中周边少数民族混杂,汉、胡、羌气氛微妙。

作为对比,后面的东汉定都洛阳后,整个西线就是在被逐渐蚕食的状态,关中更是变成了汉羌杂居,弃凉(放弃凉州)的声音基本贯穿了东汉中后期。

首都意味着全国的重心所在,如果不是此时此刻的定都关中,很有可能有一条传奇的通道,将来就打不开了。

丝绸之路

这将对中国与世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改变整个世界的迁都,它的蝴蝶效应震撼非凡。

在迁都的同时,刘邦还干了几件利民大事。

第一件事,安抚过去的诸侯遗族。

过去的诸侯子弟,愿意留在关中的,免12年赋役,愿意各归故乡的,免6年赋役。

第二件事,安抚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军吏卒有罪赦免,无罪者各阶层皆有封赏,复员军人返乡后,按功劳分予田宅。

第三件事,天下大赦。

战乱以来,不少人上山当土匪的,都赶紧回来踏踏实实过日子吧,过去事都既往不咎了。

总体上来说,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政治与体制上,吸收并全盘接过了大框架的秦朝郡县制度。

毋庸置疑,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秦朝那一套还是最科学,最靠谱的,秦并非灭在了这套制度,而是死在了自己的纵欲上。

鉴于此,刘邦也吸取了秦朝暴火狼烟的失败教训,开始休养生息,积蓄民力,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此时的刘邦,他自己折腾了这么多年,也打算歇歇了,但他没有想到,他这棵树欲静,但外面的风没止。

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这帮小地主,开始一个个冒出头来了。

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他从来也没正眼看过的藏荼。

这个实力倒数的诸侯王,居然在这个天下大定的祥和年份,出头鸟般的跳了出来,举起了大旗,反了。

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藏荼造反。

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登基继皇帝位仅仅过去了五个月。

关于藏荼的谋反,从史书中留给我们的信息来看,很离奇。

战火纷飞的时候,在整个天下都打散了的时候,这位燕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但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刘邦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时候,他却跳出来了,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当年韩信威震华夏,臧荼马上就乖宝宝了。

有一种论调说,是因为刘邦大举逮捕过去的亲项分子,所以藏荼作为过去的亲项分子,慌了。

这是不靠谱的。

因为并没有看到刘邦怎样屠戮项羽的老臣,项羽的葬礼刘邦亲自主持,项家的头脸人物也都封了候,项羽这边叛逃过去的人,刘邦都用的好着呢,除了逃往到韩信处的钟离昧之外,并没有看到刘邦如何的找历史的茬。

那么到底是为啥呢?

一般我不搬史料,但涉及到破案了,必须得上了,我们来看一下吧。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史记高祖本纪》: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资治通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藏荼。

从上述史料中,有三点有价值信息。

第一,臧荼真反了。

第二,臧荼攻下了代地。

第三,时间有出入,但有一点跑不了,臧荼造反最早在公元前202年七月,也就是秋天。

年份和季节都很重要。

挨个来分析。

第一,臧荼不是被冤枉的,不是被告发的,这一点的跟后面的韩信、彭越等的描述全不一样,史书中涉及到谋反但凡有什么枝节都会交代的很清楚。

这回明确就说,这位爷反了。

第二,他攻打了代地,这个听上去没啥,但实际上非常无厘头。

因为自燕地,也就是东北发兵来的,基本上第一战都会是冀州。

为啥呢?

因为居高临下,一马平川,财富多,粮草辎重不用愁,只要军力强,很顺利就能拿下冀州平原。

随后靠着太行山脉和黄河,你能很容易的达到割据状态。

后来的刘秀跟袁绍都是靠着这片土地发家的。

但自燕地去拿下代地,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战略角度,收益都微乎其微,那个时代又不烧煤。

你拿下代地,基本上战略价值只有南下一条路,而且你要过重镇太原。

太原有多抗造我们第一战就说过了。

臧荼不选此时明显的软柿子张敖去捏,反而要直接攻打刘邦的领地(此时代郡尚未被分封),这就给我们的这道谜题拼出了一大块图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先记住这个黑圈圈哈。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地图,令无数宋朝粉伤心的一张图。

燕云十六州

著名的“燕云十六州”。

后来让北宋北方根本无险可守,脑袋上始终端盆水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跟此时的燕代两地是基本重合的。

再来看一下这十六州的地形图。

黑线以上,基本囊括了中国北方的形胜之地,居高临下,山势环绕,易守难攻,下山则摧枯拉朽。

但是,这个地形对于纯汉族政权往南打夺天下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虽然形胜,但是资源的动员能力弱,你自保有余,进取艰难。

中原民族打仗,永远第一位的是资源!

但是,这片土地如果说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下,就该变成了中原王朝的噩梦了。

人家有马!人家的战争成本低,人家撒丫子来就能抢你一通!

你无险可守!只能干看着!

后来金灭北宋,就是自燕、代两地撒丫子而来,除了在著名爱国景点太原那费了半天劲,基本上就是一路平推。

金灭北宋推演图

臧荼的出兵思路,其实已经把他背后的大哥隐隐约约的暴露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上述史料的最后一个关键,前202年秋七月。

为什么是前202年才造反呢?

楚汉争霸那么热闹时你咋没动静呢?

很凑巧的一点,前205年到前202年,匈奴完成了对西面大月氏的第一轮胜利,彻底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

他背后的那位大哥楚汉争霸阶段也很忙,也在着手统一大业。

那为什么是入了秋后,臧荼才来造反?

又有一个很凑巧的地方。

这基本符合游牧民族的出兵时间,因为游牧民族是春夏忙,又是打狼又是接羔又是贴膘,入秋后,套马的汉子们有空威武雄壮了。(具体咱汉武大帝时代再细讨论)

这个季节,也是战马最有劲的时候。

再来看最后一个线索,臧荼被平后,他的儿子逃亡了匈奴,还得到了一定的重用。

这上述四点一汇总,基本上可以让我们进行一个很大胆的猜测了。

臧荼跟匈奴混的很熟,他的造反,是在外国武装势力力挺下的有计划预谋。

他要是跟匈奴不熟,他不会去自发的攻打刘邦的领地然后帮助刘邦保卫边疆。

那么漫长的北境长城,你守他干啥。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跟匈奴谈好了,人家成一家子了,他把北部边境趟平,让匈奴不用再担心长城和平城(大同)等一道道险关要塞。

然后方便匈奴支援与出兵,哥俩一块发财。

所以出兵的路线跟时间,都是为匈奴而设计的。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

刘邦听说臧荼反了以后,抱着武装旅游的态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百战名将前往大汉的东北轻松平定了臧荼。

匈奴外援呢?

这一整年整个帝国的北疆风平浪静,好多年没打仗的臧荼被刘邦没两脚就踢死了。

臧荼被晾在那,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匈奴在剿大月氏的尾声又出了突发状况没拔出腿来。

还有一个,是发生了大天灾,看过《狼图腾》的朋友可能比较理解草原上的白毛风对于游牧民族是什么样的状态。

总之,这次匈奴人的迟到,使得臧荼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轻描淡写的无厘头角色。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弹了。

人家游牧民族,也完成大一统了。

而且对你,很有些想法!

平掉臧荼后,刘邦随即将卢绾封成了新的燕王。

这位卢绾是谁?

之前我们没怎么提到过。

他时任太尉,也就是当时的全国兵马总司令。

这个位置,可是在周勃樊哙等人之上哦。

比较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整个秦末纷争和楚汉战争中并没有看到这位卢绾有什么闪光的地方,但为啥这个不声不响的人,却能够闷声发大财呢?

这就得说一下,人是真的有命这一说的。

卢绾是和刘邦是老乡。

老乡有很多种,都是新疆人,你哈密我喀什,离着上千公里,这种老乡的含金量就不大了.

人家卢绾和刘邦两人是一条街上的老乡,而且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这种老乡就很值钱。

而且更神奇的是,卢绾和刘邦是一天生的。

同时出场的刘邦和卢绾从小就非常要好,不仅如此,他俩还算是两代之好,两家的大人,卢绾的父亲和刘太公的关系就很不错。

二人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混成了铁哥们,刘邦做平民的时候,不对,做流氓的时候,经常因为吃官司而东躲西藏,即便这样,卢绾还是常常追随他,替他打掩护。

对于这位着三不着两的兄弟,卢绾始终没有瞧不起,无论刘邦干出什么事,卢绾始终是无条件的挺刘邦。

说到底,刘邦对于卢绾来说,是他的好兄弟,这份纯粹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两人四十九岁的时候。

在这一年,刘大爷起义了。

卢大爷自然也跟上了。

谁成想,刘大爷几年下来变成了刘皇帝,卢大爷从龙有功,自然也变成了卢太尉。

中国人是有着严重的乡土情结的,到最关键的时刻,只有自己的家人和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是靠得住的。

平掉藏荼之乱后的刘邦,脑子中在反复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卢绾当燕王,肯定不会叛变,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那啥啥啥的兄弟不信,还能信谁?

但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人是会变的。

无论是卢绾,还是他自己,都会变的。

藏荼是九月被平定的,很快,就在十月,刘邦收到了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有人告楚王韩信要谋反。

刘邦最害怕的一件事发生了。

这颗没人能控制的原子弹要炸!

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

诸将们听了义愤填膺,都说:“赶紧发兵,咱活埋了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

刘邦没有吭声,其实心里已经骂上了:谁埋谁啊?你们这帮货谁能埋韩信?

刘邦此时非常想念一个人,张良。

他的这位知心哥哥此时已经功成身退随赤松子修仙去了。

朝里的事,人家不掺和了。

这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下奇才,特别明白一个道理:可同甘苦,不可同安乐。

对比另外两位汉初三杰,萧何这位作为后世丞相楷模的高洁之士晚年需要刻意的欺负老百姓自污名誉去保全自己,韩信则更是死的窝囊至极,张良算是早早就悟明白了这一切。

从当初那个破落的韩国贵族。

到散尽家财暗杀秦始皇的愤青。

到天泉桥下的那个拾鞋后生。

到鸿门宴中刘邦的救命恩人。

再到指出灭楚三英的那个天机神算。

直至云游归隐的传奇谢幕。

张良的这一生,精彩之至,传奇之至,更加智慧之至。

他选择了在与刘邦相交的最高点,悄然离去,彼此都留了好大的念想。

我相信,刘邦的晚年,一直脑海中不断想起的会有三个人。

一个人,是项羽,这个梦魇令他敬佩之至。

一个人,是张良,这份知心让他感恩之至。

最后一个,是韩信,让他羞愧之至。

为什么?

因为他真的对不起人家。

张良内退后,刘邦身边,有脑子,能商量合计阴谋大事的人就只剩陈平了。

这位大汉情报局的陈老板,对此态度上很小心,毕竟韩信算是天下的二号人物,老大和老二之间,分寸的拿捏是很重要的,始终支支吾吾,不肯正面回答刘邦。

直到探明白老大是真想搞死老二,刘邦说出了:“我打算亲自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的话之后,陈平才张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平先是反问道:“这次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除了几个最近的大将外,没人知道。”

陈平问:“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刘邦道:“应该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如。”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想了想,回答:“没人是他的对手。”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胜负难以预料啊!您的这个决断,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心中已经很愤怒了,陈平也是多余,刘邦问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山穷水尽的事,但刘邦还是耐下了性子,问:陈老板说该怎么办呢?

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巡行九州,会见各地的诸侯。

您也走一趟吧!

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景色不错,陛下可以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

陈县就是大名鼎鼎的陈邑,在楚地,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这个小弟当然会来拜见长官。

当他拜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巡游云梦泽。

轮到韩信这边打鼓了。

皇上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韩信是不是真的要谋反。

关键人物一:告韩信谋反的人。

这个人是谁,史料中没有记载,韩信将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谋反,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我们仅仅就是知道,一个人,他告韩信要谋反。

一般来说,像诸侯谋反这种事,兹事体大,是需要大量举证的,需要进行多方证伪的,需要得到对方整军备战,打造兵器这种明确信号时,才能进行明面上的讨论的。

现在是,有一个人,举报韩信要谋反,没有任何的证据,要有的话,史书中应该会大书特书,但在目前已知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刘邦就已经炸毛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韩信要不要反,其实无所谓,主要是刘邦非常害怕他。

关键人物二,刘邦。

刘邦为什么害怕他,要办他?

因为刘邦觉得失控了。

刘邦从最开始,就始终对韩信不放心。

原因我们之前讨论过,韩信自带核武器威慑,刘邦这边对他始终没有控制能力,所以韩信最终的悲惨结局是早就推断好的博弈结局。

刘邦趁着有人告发他进行迅速反应,是正确的选择。

关键人物三,韩信。

如果韩信现在在筹备谋反,其实也是最优解。

前几年有一部大神级的科幻小说,叫《三体》,这部小说它通过科幻为载体,加入了深刻的哲学层面的讨论。

里面有一个非常棒的推理,叫做:“黑暗森林法则。”

这个法则的大体意思是:宇宙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好自己的宇宙坐标不被其他文明知道。

如果你知道了其他宇宙文明的存在,一定要第一时间的动用所有资源去消灭它。

都不用一言不合,上来就得开干!还得往死里干!

为啥呢?

举例哈,小说中的三体星在知道地球后立马就要开干。

一测算,现在动身去消灭地球,需要400年。

它们做了模拟,它们现在的科技虽然大段位领先地球,但400年后的地球却已经大大的超越了它们。

这又是为啥呢?

科技爆炸的速度是超出人想象的,想想这一百年的变化吧。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时间差。

去往地球的这400年的时间差中,谁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这也就意味着,谁也没有把握能够控制谁。

万一这400年地球又出了一万个爱因斯坦人家彻底逆袭了咋办?

万一这400年地球又出了一万个星际希特勒呢?

由这个推理模型推导出,你不知道对方会有着怎样的想法,同样你也没有任何能控制对方的手段时,你能做的,就是把一切往最坏想。

你只能往最坏的情形去猜测!

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

信息了解的越少,对方的实力越深不可测,你就越需要往最坏的可能性去设想并进行准备。

刘邦和韩信,其实此时已经处于了“黑暗森林法则”的适用范畴。

韩信对于刘邦,就是无法控制的一颗定时炸弹,他也许一辈子不会炸,但他也可能随时会炸。

这个时候,刘邦的最优解,就是第一时间拆了它。

韩信呢?

他是怎么想的,他到底要不要反,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站在他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他的最优解,其实就是蒯通当初的劝谏,在项羽还没死的时候自立门户。

三分天下。

不过即便项羽此时已经死了,他再筹备谋反,其实也不晚。

因为刘邦那里,什么时候会灭他,他也拿不准,他也控制不了,所以他的最优解,也是往最坏处想,就是刘邦要灭他,他要趁刘邦灭他之前提前干掉刘邦。

“黑暗森林法则”在这两位这都适用。

刘邦此时扔出了他的选项,他要搞领地巡游,顺便看看大伙,你小子来是不来吧?

用了一辈子间谍的韩信,却始终没在刘邦身边安排俩,这是他这辈子的失策的地方,不过即便如此,韩信还是有的选的。

在不知道刘邦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由于你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根据“黑暗森林法则”,你还是要先下手为强,趁着刘邦远离老巢发动所有力量去军变直接搞死刘邦。

这是韩信的最优解。

但是韩信如何选的呢?

他将所有的可能压在了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刘邦那边。

他在赌,赌刘邦此行的目的不在他,仅仅是公款旅个游,顺便找他要点当地土特产。

但心虚的韩信还是交上了一份投名状。

钟离昧的人头。

项羽死后,钟离昧由于之前和韩信同在项羽手下混过,关系还不错,于是投奔了韩信。

不知韩信是因为政治白痴还是私交太过于亲密还是做在造反储备,总之他把这名骁将收留了下来。

但现在,刘邦旅游来了。

刘邦是不是因为钟离昧的原因怀疑我呢?

韩信一直在揣测这个问题,但最终,他选择了拿钟离昧的人头买自己的平安。

其实,这种功高震主的“韩信难题”一直会在我们的历史中不断地出现,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很多。

其实除了自己被干掉之外,韩信们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取而代之的,像曹操。

功成身退的,像张良。

自我去势的,像曾国藩。

韩信的错误,并不在于他欲望大,想当王。

他的错误在于,自己明明是天下第一,想当王却不想当天下最大的那个。

他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去陈县,面见刘邦后,被做出了最佳选择的刘邦一举拿下,空有着天下第一武功的韩信,就此成了西湖牢底的任我行,基本告别江湖了。

韩信在说临别感言时,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如今天下平定,我固然该死。

此时什么都活明白了的韩信被刘邦一句话噎回去了:别废话了,有人告你谋反!

刘邦下令大赦楚地,安抚局面,并将韩信带回,旅游的事也不提了,将其贬为淮阴侯,看在了身边。

刘邦的天下,实际上,大半个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无论他做的多么对,联系到韩信最后的悲惨结局,他是对不起人家的。

但是,权利的游戏中,谁又能对得起谁呢?

在韩信被刑拘后,刘邦大舒了一口气,现在他是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了。

他开始了自己下一步的政治计划。

将异姓王全部干掉,然后尽量都换上自家人。

有些意外,他并没有收回这些诸侯国,并没有完全继承让他无往不利的秦制。

他认为,完全走周朝的老路不太可行,但完全走秦的那一套似乎也不太靠谱。

毕竟秦二世而亡,榜样太臭了。

刘邦这人,其实和小平同志很像,他这辈子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他的人生行动指南,基本上就是在遵循“白猫黑猫,谁抓到老鼠谁就是好猫”。

他出道后不久,陈胜就完蛋了,紧接着他又联系景驹。

景驹被项梁踩死后他又抱了项梁。

更神奇的是,项梁死后项羽突然被夺权,楚怀王对刘大爷恩宠有加,让他走西路入关。

虽然无证据,但莫种意义上,项家不灵后,刘邦又抱上了怀王。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接着走,直到张良归队,郦食其张嘴,才算集团走上正轨。

总之,最开始野蛮生长的那段,算是纯生存主义,谁来都是爷,谁能带我过河我就抱谁。

随后的整个楚汉争霸,基本上就是臭流氓版的郭靖听各种黄蓉们的话。

张良是正版蓉儿让干啥干啥,郦食其给了嘴炮版的降龙十八掌,萧何在秦宫又帮他抢了九阴真经,韩信又一通操作替他开了左右互搏。

虽然邦哥哥混蛋时臭王八蛋,流氓时那都没人样了,但是,不耽误人家邦哥哥听话。

谁的话对,我听谁的,摸着路一步步推着走。

张良一直让他在汉中练块儿,等成泰森时再出去。

韩信说您现在是马云就够用啦,对面是李连杰甄子丹吴京。

他们都打不过你。

那就试试呗。

一试真灵,给中国动作片都打沉后一直往东打,到彭城被反杀,琢磨明白了。

自己打不过这真泰森。

再摸着石头走出了英布垫场,自己死扛,彭越游击,韩信勾拳的战略思路。

是一上来就规划好的吗?

哪有,张良只是指出了这三个人必须得独立参赛,人家可没规定动作打法。

全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最终,人家站在了华山之巅。

以西125公里。

涉及到最终的土地产权分配时,项羽等所有诸侯的观点都在认为,秦那套没法要了。

但刘邦并不完全认同。

因为自从汉中霹雳手段打出来后,他迅速就将秦国几百年的故地攥手上了,再运起九阴真经一运转,太好用了!

谁说天下必须回到诸侯国的时代,谁说的?

谁说地方太大没法管,咋我占着半个地球连顶级大耍都耗死了呢?

少扯淡,多迈步!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这一遛,秦国这匹大马真好骑。

但是,再走一遍秦的老路就对了吗?

也不见得。

他行咋还死了呢?

肯定还是有不行的地方。

那哪不行呢?

咱们现在,可以上帝视角一开,“揭竿大泽乡”时分析两万五千字,但要是还原到当时,人们是看不明白的。

刘邦这辈子,由于没啥文化,从来不异想天开,从不搞顶层设计,只看眼前运转状况。

行我就贯彻,不行就赶紧换人。

这种人生心法再配上高明的参谋,会产生极其智慧的效果。

刘邦对于秦的大一统,也是没根的。

他死前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白马之盟”,杀了一只“汉朝大熊猫”表示这件事的级别很高。

他跟功臣宿将们盟誓: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

他的最后几年,一直在贯彻一个思路。

让全天下的王,都是姓刘的。

现在我们看,这是一套很弱智的系统,几代之后亲脑袋就都打成狗脑袋了!几步就能推理出来。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当时的角度去看这件事。

刘邦前面的例子有俩。

秦完蛋和项羽完蛋。

这让他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大一统不靠谱。

帝国太大,秦控制不了山东六国,最终出来个大耍干死他了。

第二个结论:不是自家人不靠谱。

项羽作为顶级大耍都干不过这帮外姓诸侯,非我之姓,其心必异。

那咋办呢?

只能拿着半个地球攥手里,然后将那半个地球分给刘家人们。

这是刘邦在当时的历史局面,所能给出的最好答案。

要知道,从0到1的过程是很难的。

大家知道马镫是经过了多就才发明出来的吗?

上千年。

骑兵出现了上千年,最终在南北朝时期才成型。

今天你可能会纳闷,没有马镫你咋骑马呢?

没有马镫时骑马示意图

这样骑你得多累啊,你根本使不上劲啊!

古人这么傻呢?

不是傻的事,是这层窗户纸根本不那么好捅破的。

再举个例子,在古时候,中国的马力,比欧洲的马力要大三倍。

为啥呢?

不是中国马有多猛,是因为中国的马具是套在马肩上的。

欧洲的马具,是卡在马脖子上的。

欧洲人是把绳子套马脖子上的

这一点点变化没开窍,导致了欧洲的马力使用效率与中国天差地别。

再举个今天我们经历过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乔布斯出苹果前,谁知道原来手机可以不用键盘?

按键手机

现在我5岁的侄子看见之前的手机都在说过去人真老帽,这破手机都能用。

过去我们觉得吗?

用的好着呢!

刘邦当时也一样。

他眼中,秦国本土再加上秦律那一套是他亲身实践过的,期间遇过天灾,遇过逃荒,遇过大魔王。

在如此严峻的考验下,秦国本土各种逃荒大串联,荥阳前线各路关中子弟兵。

好用!

烂根是山东六国,太特么乱了!

东部世界还是诸侯国吧,坏分子太多,得我们老刘家爷们齐上阵,分开来挨个治!

一步步拱嘛!

摸着石头过河嘛!

当年股市刚要开的时候,各方面讨论极多,小平同志指示:先开嘛,不行咱再关嘛。

小平同志讲话

股市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都成熟的将股市纳入到经济结构中了,这就说明它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的。

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但你永远没办法一步到位。

先试试嘛,一步一步走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题外话:中国的股市,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建设进行融资的。

摸着石头二十多年了,其实内在仍无变化。

没法再细说了,只能说这个河有点长,石头不好摸,河里专门长韭菜。

愿我所有“散户级别”的朋友们还是将资金瞄准“北上深杭”的市区房子吧。

现阶段,买国家的股票,比买公司的股票靠谱多了。

散户的投资时代,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到来。

撒切尔夫人当初死活抵制欧元,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你可能会疑问,不对啊!你应该加入欧元区啊,那才叫摸石头过河啊?

欧元是顶层设计的产物,没有摸过石头。

相反,英镑是日不落帝国摸了几百年的石头走出来的历史选择。

所以撒切尔夫人当年说:我们的政府只相信英镑。

那你会问,中国的股市不是也从来没有过吗?

股市跟欧元又不一样了。

股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运转的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太多的雷已经被趟过了。

但很多国家用同一种突然顶层设计出来的法定货币,这是全世界还没趟过的雷。

放着自己摸了几百年的河不走偏偏要去趟雷,你说智慧吗?

所以说,还是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

刘邦此时,就是在继续他的摸着石头过河。

秦那套不行,项羽那套也不行。

但目前老秦国很行,那么我就摸着“姓刘的当王”这块石头走。

结果就是,七个小地主此时已经打倒了两个,刘邦却并没有收回这两块分封出去的土地,而是将他分封给了更亲近的人。

最远的燕地给了见过世面的光屁股兄弟卢琯,韩信的楚地被一分为二,封给了他的堂兄刘贾和弟弟刘交,后来还封了私生子刘肥当齐王。

我们无法说,如果此时刘邦完全将天下变成郡县就一定会成功。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历史同样是需要时机的。

IPhone在07年能横空出世,但搁五年前即便你知道那是未来,你也弄不出来!即便你死机白咧弄出来,你也火不起来!

因为屏幕、技术等一系列软硬件配套全都不成熟。

齐楚等国被灭也仅仅二十多年,大量的遗老与暗流仍然存在,谁知道此时全天下变成郡县后大汉会不会是第二个大秦。

当时刘邦的眼中,这就是天下太大,没法消化。

我们也无法说后来发生的“七国之乱”就一定是刘邦的制度设计一手造成的。

只能说,他在他的时代,做了他当时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不顶层设计,结合前人的教训,趋利避害的往前走。

还是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吧。

当初小保时捷想做一款完美的汽车,结果搞出来了保时捷911。

时至今日,这都是一款堪称完美的车。

但是,这是有巨大偶然性的。

很多错误,是必须要犯的,很多进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刘邦在分了亲人们当王后,又想起了之前自己摸过石头的一段河。

颍川。

好地方,地势险要有钱人多,离荥阳前线还近。

用得好我就得拿手里。

办完楚王韩信马上他又办了韩王韩信。

韩王信被刘邦由兵家必争的韩地,迁到了晋北。

作为补偿,刘邦把太原郡划给了韩信,让他防备匈奴。

韩王信很知趣,再次表忠心,上表不怕苦不怕累要为革命事业再立新功!

咱们爷们要将都城迁到更北边的抗匈一线马邑(朔州)。

我为国家戍边疆!跟这帮北狄们势不两立!

刘邦欣然同意。

刘邦的心思很贼。

因为晋北一线,总是有匈奴的边患,防守成本高,麻烦大。

把你仍在那,你扛得住,我落了个消停,你扛不住,我就找茬办你。

正所谓打死敌国平外患,打死诸侯平内乱。

你俩去零和博弈去吧。

刘邦的如意算盘打的噼啪直响,但他有一点没有算到,万一人家诸侯和敌国好上了呢?

半年后,公元前201年九月,韩王信献出马邑,投降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自马邑南下,攻击太原郡,兵锋直指晋阳。

这事其实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怨刘邦。

刘邦逼反人家的信号太过于明显的。

或者说,刘邦对匈奴的准备实在是不足!

韩王信在表忠心去马邑后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是有差距的。

而且差距还很大。

他认为,自己什么阵仗没见过啊?项羽怎么样,当年老子和刘皇帝守荥阳时,这么多年不才投降了一次嘛!

区区的匈奴,一群没文化的蛮夷,叫个事吗?你能比项羽厉害吗?

但他去了以后发现,人家确实没文化,确实很落后,但人家打你,才真的不叫个事。

和项羽比咋样不知道,但足以让你再投降一次。

韩王信北上赴任后发现,对方的实力并非想象的这么简单,大规模的骑兵武装经常上他的领地不断骚扰,而且远不是抢了就跑的初级阶段,而是不仅抢你,人家还围你,灭你。

自打一入秋,韩信基本上就处于半神经状态,跟44年的日本鬼子一样,天天蹲炮楼,根本就没法出门。

出门就死外头。

人家的冒顿单于还率大军亲自包围了马邑。

韩信在看清现实后,双管齐下。

一面找刘邦要救兵,大哥我撑不住了,一面跟冒顿那边秘密谈和,咱要不别打了,你有啥需求,你提,咱谈就完了,动刀动枪的没必要。

刘邦在发兵的同时,知道了韩信和冒顿秘密通使的情况,于是刘邦抓到了韩信的小辫子,致书信谴责韩信:蛮夷们攻马邑,你真的守不住吗?你就是不下死力气罢了!

这封发现小三的信把大体意思说明白了:你小子有二心,别以为我不知道。

韩王信没办法了,咋地都是死,我来完成臧哥哥未竟的事业吧。

刘邦在消灭两个天下第一后,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了,所以也是带着蔑视心态看待北方匈奴的。

他认为韩王信偷奸耍滑,而不认为韩王信搞不定北方的匈奴,这小子这是要准备里通外国。

为啥会这样想呢?

匈奴啥样,之前没见过。

那么多年都没见过!

只知道当年匈奴据说让长城军打跑了,长城军让项羽打泥里去了,项羽让我耗死了。

刘邦这样想没错,但他不应该写出那样的书信,这样就一个后果,把人家逼反了。

或者说,刘邦根本就不害怕韩信被逼反。

因为很快他出动了三十万大军。

还特么亲征。

这哪是要帮架救援来了,这就是踢场子来的。

韩王信这位臧荼第二,开始南下跟刘邦打擂台了。

从后面的剧本看,匈奴人是把早就设想好的剧本,在本该去年就上演的剧本,娓娓道来。

十月,刘邦又带领周勃、灌婴等功臣宿将们武装旅游来了。

刘邦的出征再次异常的顺利,先是大破韩王信的部队,杀掉了他的大将王喜,收复太原郡,随后紧接着又收复了马邑,并再破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

收复失地后,代表两个文明的强大势力终于碰到了一起,农耕与游牧之间,长达几百年的恩怨情仇,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刘邦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整个东亚版块,文明大一统的集中年份。

不仅文明一统,英雄人物更是辈出。

短短的几十年间,各种不世出的人物扎堆登上历史舞台。

刘邦项羽这边,我们介绍很久了,下面该详细的说一下代表着草原游牧文明的北方匈奴了。

匈奴这边,出现了一个第一次将北方草原统一的强大霸主,他的名字叫冒顿单于。

这哥们有点草原秦始皇的那意思。

当年秦始皇当初统一中国后,因为匈奴逐渐势大以及“亡秦者胡”的原因,派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北征。

蒙恬打跑匈奴后,秦始皇在今天河套以南地区(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地区)设置了44个县,并移民实边,从内地强征刑徒到“河南地”屯垦。

当时的匈奴首领,叫头曼单于。

单于就是匈奴对于王的叫法,这个头曼单于,就是匈奴王的意思。

名字挺响,但匈奴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无法抗御强大的秦军,头曼单于只得率众北徙。

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叛秦,被强征戍边的士卒纷纷逃走,原先戍边的秦朝正规军被调走在王离的带领下四处平叛去了。

头曼单于趁着这个机会,几年后率部落南下,重新夺取了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南地”。

我们要说的这位冒顿单于,是头曼的儿子,曾是头曼单于的继承人。

不过后来他被老爹放弃了。

因为头曼单于所钟爱的阏氏生了少子,头曼于是打算废掉冒顿,改立少子。

不过头曼并没有那么直接,做法很艺术。

当时匈奴并没有统一整个草原,他的东邻是东胡,西邻是月氏,都十分强大。

头曼与月氏结盟,把冒顿作为质子送到月氏,由此也可以看到,当时并不仅仅是中原的诸侯们将公子互相为质,押儿子这件事属于国际通用的外交招数。

甭管哪个时代,扣你儿子都是坦诚相见的重要方式。

头曼把冒顿送到月氏为质以后不久,就发兵攻打月氏。

一举两得,趁你不备占你便宜,你肯定猜不到我连儿子都不在乎,捎带脚你再帮我干掉我儿子。

草原刘邦头曼先生可谓手狠心黑。

不过后来的事可以证明,他儿子不仅继承了他的性格基因,还将这份手狠心黑青出于蓝。

身在月氏的冒顿在知道老爹偷袭月氏后,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于是先下手为强,偷了一匹月氏宝马逃回了匈奴。

冒顿逃归后,头曼觉得他这个儿子有两把刷子,爱才之心大起,拨给了他一万骑兵统领,希望再观察一段时间。

估计是准备再让儿子一万人打十万人去。

对于父亲不喜欢自己,甚至花这么大心思想搞死自己,现在又拿自己做实验这件事,冒顿觉得自己很有必要不能再这么被牵着鼻子走了。

在中原正统中,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

父亲对于儿子,就是天。

在权利的中心地带,儿子不招老爹待见,只有玩命表现和干掉自己兄弟两条路。

但到了匈奴,还有第三条路。

冒顿决定,干掉自己的老爹。

我不能指望你的心情决定我的命运!我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先下手为强的“黑暗森林法则”再度起到作用,冒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史上,最少人谋划的篡位大戏,就此上演。

冒顿的弑父篡位,确实是有史以来的孤例。

因为自始至终参与谋划的,从设计思路,到逐渐实施,再到最终的一锤定音,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例。

冒顿打算弑父后制作了一种鸣镝,这种鸣镝射出去之后,会发出声响,起到声音上的信号弹作用。

他命令自己的部队在练习骑射时均以他的鸣镝为号,鸣镝所射的目标就是诸军射杀的目标,有不从者斩。

在照着鸣镝的规矩操练一段时间后,冒顿玩了一把邪的,在一次训练时,突然以鸣镝射向自己的宝马。

草原上的民族,爱马如命,尤其是宝马,有很多犹豫的,结果全都被杀了。

在射马后,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再出神招数,他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

又淘汰了一帮临阵爱思考的人。

在两轮淘汰赛之后,胡琢磨的人都被杀了,剩下的这帮都是不爱琢磨的,达到了冒顿的要求。

冒顿在不断练兵时,将这颗篡位的心,按捺的很深,深到了自己的老爹从未有所怀疑。

直到有一天,头曼召冒顿随同他一起出猎时,冒顿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他在狩猎途中突然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父亲,一直紧盯冒顿鸣镝的部下们毫不考虑的将箭统统的射向了那个方向。

匈奴的最高领导人,冒顿的父亲,一瞬间,被这支鸣镝武装射成了刺猬。

杀死头曼单于之后,冒顿靠着鸣镝武装立即夺取了匈奴的统治权,并根除后患,除去了那位头曼单于所心爱的阏氏及其所生少子。

夺权现场,凡不听命者,当场尽数杀之。

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

冒顿,项羽,刘邦,三个左右东亚格局的男人全部都是在这一年登上历史舞台的。

历史好神奇。

一场血腥的政变,在冒顿的一人谋划实施下,成功实施。

心狠手辣心脏大,这是整个政变中,冒顿让我们看到的过人素质。

冒顿登位后,正是东胡强盛时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打算试探一下这位新单于的脾气,于是派使者对冒顿说,头曼死了,听说他那匹马是千里马,给我们吧。

冒顿假么假事的征求臣子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咱们是草原上的民族,哪有把宝马送给别人的?

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

东胡一看这小子是个窝囊废,要马给,决定再狠点,不久又提出了新要求,想得到冒顿的一个阏氏(匈奴的后妃)。

冒顿又假么假事的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

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于是又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无论哪个时代,美女和超跑(千里马)都是男人的心头肉,但冒顿用实际行动告诉东胡,我怂了。

在摸着匈奴的底后,东胡开始越来越瞧不起冒顿,愈发骄横起来,马和女人不过瘾,我得找你要地,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千多里的荒芜地区,无人居住,双方各自在自己的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

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也没什么用,我们想占有它,你说呢?”

冒顿再次询问群臣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或不给都可。

其实经过上面两个东胡问题后,所有人都已经无所谓了,你爱咋地咋地,媳妇都能送你啥干不出来?跟我们又没关系!

但这次,冒顿突然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之后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

人间处处有冤骨啊!摊上这样一位主子,你的命完全就是随机的。

谁知道这王八蛋怎么打算的,这位爷又特别爱下大盘棋,最后杀招之前,根本不知道哪步棋都是什么意思,你跟着一步走错了,脑袋就没了。

冒顿发兵袭击东胡,下令全国士兵,后退者皆斩!

东胡认为匈奴软弱可欺,渐渐放松了警惕,但这正是前面两次冒顿的退让所预期的效果,等到冒顿引兵来犯,整个东胡惊慌失措。

匈奴大败东胡,斩杀东胡王,掳掠了他的人民和牲畜,吞并了整个东胡部落。

灭东胡后,匈奴后来又向西又打败了月氏,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落,尽使北方各族服从他的统治,向南吞并了楼烦部落还全部收回了当年蒙恬所夺取的所有匈奴土地。

横扫整个蒙古草原后,匈奴开始侵入燕、代两地。

短短不过八九年时间,冒顿成为草原第一大势力,完成了整个草原前所未有的大功业,手下有能弯弓射箭的骑兵多达三十余万,设左右贤王二十四长,称雄于大漠南北。

恰巧这个时候,刘邦也完成了中原的角逐,成为整个华夏系列角逐的最终胜出者。

历史神奇的在同一时间,将中原与草原两大势力,农耕与草原的两大文明全部攒成了一个整体,摆在了擂台上。

在这一时刻,两个文明,两个种族之间的斗争,正式成为后面上百年的主旋律,交响了乐章。

刘邦北伐,汉匈大战第一回合正式拉开了序幕。

汉军对于韩王信合匈奴联军的节节胜利,印证了刘邦先前的假设,老子如今天下第一,越发轻敌。

到达晋阳后,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一带),于是派出探马侦察冒顿虚实。

冒顿的用兵思路,和兵仙韩信其实是很像的,大体上都是先骄兵示弱,再出其不意,不过韩信的套路更加复杂精细。

这两个人,都是《教父》中所说的:“让敌人高估自己”的典型代表。

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了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刘邦也是老司机,他怕匈奴玩邪的,连间谍带使臣派出了十多批,回来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这帮匈奴很弱小,可以一股歼灭。

只有一个人例外。

先前建议迁都关中的娄敬,现在赐国姓后叫刘敬了。

刘敬的观点很不一般: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

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敌人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

我认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三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流氓就是流氓,披上龙袍也是流氓,一急眼流氓习气就喷涌而出,大骂之后,刘邦将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此时已经深冬,在茫茫的北方边境,北风那个吹啊。

史书记载,汉军当时被冻掉手指的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

实际上,此时刘邦的用兵条件已经很不利了。

他此刻就像当年穿着夏装进攻苏联的德国人一样,只不过区别在于,对面的匈奴人可没有苏联这么脓包。

意得志满,一心歼灭匈奴主力的刘邦率精锐部队先到达了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此时汉军步兵主力还未赶到。

刘邦已经很轻敌冒进了,他没有进入平城等待大军齐聚,而是来到了平城东北30里的白登山,准备登高望远,观察匈奴动态。

不远处,一道睛光寒意袭来。

终于把你老小子等来了。

刘邦豪迈登高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分外妖娆的正欲与天公试比高呢,山下面来人了。

冒顿看到刘邦掉进了包围圈,你甭特么登高看了,直接杀过来让你面对面好好看看。

冒顿这次倾国而来,40万大军包围了白登山。

此时的刘邦,手中仅仅几万人。

围定后,冒顿下令四面齐攻。

刘邦在白登山上肠子都快悔青了,这辈子就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马。

花式那叫一个繁多,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四色马队齐发,企图将汉军冲散。

形势很危急。

接下来,在传统观念中,刘邦这货算是碰见草原项羽了。

又一次变成“丑角”了。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

当时的情况颇有点类似于朝鲜战场上美军势如破竹后意得志满突然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感觉。

刘邦是扮演乞丐版美军陆战一师角色的。

冒顿则是强壮版并穿了棉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冒顿志愿军打算将刘邦陆军一师在白登山(长津湖)包饺子。

这时候,在尸山血海中拼杀了几百年的中原民族,让匈奴人见识了,啥叫汉民族的血性!

并捎带脚让冒顿总司令知道了啥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事实上,整个汉代一朝,汉朝正规军对匈奴士兵的战损比例,都是优于对方的,甚至碰上汉军精锐时,往往匈奴兵会被大汉的兵哥哥们追的满地跑。

虽然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但实际情况却是汉族小伙子们扔下锄头拿上武器也并不怂包。

除了当时的民族血性尚武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汉军的军用装备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了。

匈奴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在这上面吃了大亏,他的很多弓箭原材料还是兽骨呢。

看一下匈奴兵此时的造型。

匈奴骑兵

防护上基本只能靠兽皮,最多再配个简易盾牌,还不方便射箭。

有点类似于高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水平。

中国人民志愿军

来看一下汉军的装备。

汉军装备

这是步兵的,长戟和弩的穿透杀伤极强,而且汉军的护甲和盾牌制作也已经很精良了。

类似于乞丐版的美军装备。

乞丐版美军

差距肯定没有美军和志愿军之间的那么大,但绝对不小,咱不较真,举这个例子是方便大家理解。

此战并没有涉及骑兵对打,相关的汉军骑兵介绍等到武帝时代细讨论。

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匈奴的射出的箭穿不透汉军的铠甲,而汉军的兵器轻松砍断匈奴马刀的情况。

匈奴的打法基本上就是远射,所谓“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但是在攻坚战中,尤其在汉军占据制高点,利用盾牌和护甲进行防护时,匈奴那些质量不达标的箭根本占不上便宜。

真要是肉搏,你又不敢。

不夸张的说,近距离攻山的话,匈奴兵基本上就是个死。

后来在武帝时代,肉搏的冲击战术成型后,卫青和霍去病的汉军精锐进了大漠跟大屠杀没啥区别。

你的防护和兵器差的太远了。

而且刘邦带出来的,是帝国精锐,整个中国当时的兵尖子几乎都在这,所以冒顿虽然占了先手,但刘邦依托白登山布置的防御阻击,匈奴人根本占到什么便宜。

这次战斗,并没有像后世史书中说的,对方多么多么牛,汉军多么多么怂,刘邦都吓死了,还是靠吹枕边风,刘邦才活着出来的。

并非是这个画风。

真实的情况是,双方在白登山的一照面,真刀真枪的大战了几天后,双方的心都虚了。

刘邦这边没有想到,匈奴是如此的实力强大,居然有如此庞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这家伙,好几十万!这个势力不能惹。

冒顿那边同样也心虚了,我倾国之力,打不下来汉军的这几万人,而且人家别看人少,打咱好像还挺轻松。

据说后面还有好几十万没到呢!

这个国家不同于之前的那些,不可小瞧。

双方都对对方产生了尊重与忌惮,这是当时,是两个势力最高层的一致看法。

汉军组织了几次突围,没有成功。

匈奴同样进行了多次攻山,也没有什么成果。

七天七夜,双方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刘邦最大的危机并非是军事上的,而是粮草上的,时间越久,断粮风险就越大。

在这期间,大汉帝国的情报局陈平陈老板又站出来了,对刘邦说:皇上,把所有钱都拿出来吧,还是我去花钱买平安吧。

刘邦觉得陈平这个同志简直太好了,每次只要给钱,就从不让你失望。

刘邦打心底里觉得还是这个套路好,成果经验多,战果丰富,于是将此时所有的钱都给了陈平。

而后面史书中的记载,很有意思。

对于这场战争的收尾阶段的所有记载,《史记》中在高祖和陈平这两个最关键当事人的资料中全没写,反而在韩王信的记载中写了这么一段。

《高祖本纪》是这么写的: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

《陈丞相世家》是这么写的: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韩信卢绾列传》是这么写的: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匈奴列传》中在韩信那基础上又加了: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资治通鉴》与《汉书》中基本上也是参照了《韩信卢绾列传》与《匈奴列传》,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咱们来看一下哈。

《高祖列传》字面意思是:匈奴围平城,七日而后自己走了。

表达的意思是:领导也是人,要留面子,都别特么问了。

《陈丞相世家》字面意思是:陈老板找人办事找的是冒顿的女人,具体是啥计,全世界都不知道。

表达的意思是:这计肯定是上不了台面的,实在是没法说。

《韩信卢绾列传》字面意思是:找人找的冒顿媳妇,他媳妇说:咱拿了汉地也住不了,两个君主是不能互相围困的。

七天后,包围开始减轻,又来了大雾,龙又开始帮忙了,汉派出了小分队来回趟做试探,匈奴没反应,陈平安排拉满弓安上箭,慢慢整军逃出包围。回到平城,救兵也到了,匈奴彻底散了。

《匈奴列传》中又加了冒顿怀疑韩王信,所以自动解围一角放他走人。

后两个,就比较详细了。

为啥要从韩王信和匈奴的角度去写这件事呢?

因为此时韩王信已经是汉奸了,他是知道这事的,从汉奸和敌人的角度说出来的这里面的情况是不用付啥责任的。

你们可以随意解读。

但最关键的两个当时人没法说。

因为里面有事,还不是小事!

除了大雾再次显示出了刘邦的“龙背景”之外,史书中有三点透露出来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是陈平那段里面的“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书是很少这么说话的,不知道的事情往往不会提。

太史公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加了这一句,基本透出了一点:就是这件事是丧权辱国没法说的。

第二,是韩王信那段中的“阏氏劝”,通篇全是从汉朝的角度说的话。

像什么“两主不相戹”的说词基本就是个幌子,听听就好,尤其以冒顿的性格和做派,他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建议,尤其是女人的。

所有人都是棋子!他只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所谓的“汉地不能居”就更可笑了。

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可没少居“汉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游牧民族往往对“汉地“的喜爱要远超自己的草原老家。

再加上冒顿此次的手笔绝对是为了弄死刘邦来的。

再结合之前“无厘头”的臧荼以及韩王信叛变后迅速就南下去打太原了,冒顿大概率是对入主中原有想法的。

东邪西毒北丐我可全去了,就差你一南帝了。

这段“阏氏劝”基本上就是一个托词,陈平立功的关键谈判另有内幕。

第三,“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这非常重要。

这里透出了一点关键,汉朝援兵到了,就在刘邦撤回去的前后脚。

结合前面七天的战斗,综合起来上面说的这三点,可以推出下面的一个场景。

1、双方开打,互相见识厉害,匈奴拿不下,刘邦走不了。

2、时间拖得越久粮草越成问题,陈平开始活动,许下了根本没法往外说的条件。

3、冒顿在权衡,仍然不打算放你走,毕竟宰了你中原大乱对我的好处更大,我还是围山饿死你吧。

4、七天了,天下大雾了,情报还说汉军的援军到了,冒顿决定见好就收,答应前面的条件放你走。

说到底,此次“白登之围”刘邦能顺利下山,有三个关键。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汉军的强大武力威慑,才是有资格谈判的关键。

“弱国无外交”,这是句颠簸不破的真理。

任何时候,城下之盟都是没的谈的,这七天七夜的浴血拼杀,对于刘邦能够最终走下白登山,至关重要。

阏氏所说的那些,即便再有说服力,那也都是利弊。

冒顿亲眼所见的汉军精锐,则是他内心深处权衡的最主要根源。

第二,主力抵达。

这是第二关键的,因为主力如果不到,匈奴大可以接着围你,因为如果陈平那么厉害谈拢了的话你当时就该放人啊!

慎着干什么呢?

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别看你陈平都“其计秘,世莫得闻”了,但我冒顿觉得你出价还是少,不够我的胃口。

二、你嘴里答应我们的不靠谱,我亲手拿到的才靠谱。

冒顿的整个人生就是在笃定践行这句话的。

第三,陈老板的谈判。

陈老板的谈判算是间接拿刘邦的财宝给冒顿报销了此次的出兵军费,并许下了大利益,起到了一定程度软化冒顿围死你想法的作用。

但是,陈老板咋谈的,咱又特么不知道了。

但是后面的事情发展,我们大概率是可以猜到大体是个啥谈判条件的。

咱们暂且先按下不表。

刘邦逃回平城,冒顿兵威解除,撤回草原,汉军班师,只留下樊哙平定代郡民变。

刘邦行至广武,赦免刘敬,并道歉认错,封刘敬两千户,号“建信候”,剩下那十多个说可战的全部处斩。

代地刘邦封给了自己哥哥。

两个月后,匈奴再次来犯代地,代王刘邦他哥直接跑路,让匈奴大抢大杀了一顿,刘邦大怒,将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哥哥贬为候,封自己的幼子刘如意当代王。

经白登一役,匈奴的兵强马壮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停地边患也让刘邦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怎样处理匈奴问题,成为了新生的汉帝国,迫在眉睫一件大事。

经过深入了解后,刘邦发现,对游牧民族尽量要避免开战。

因为人家天生具有战争成本上的巨大优势。

以匈奴为例,这个时候,可以算是匈奴的极盛时期,总人口,百万左右。

听起来不算多,还没有汉朝一个大郡的人口多。

但你要是听到他能动员的兵员人数时,你会惊掉下巴。

冒顿此时可以征调的大军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

而且全是骑兵。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得从草原的生活方式说起了。

游牧与农耕的战争成本

草原上的民族,打起仗来是不需要国家专门征兵,训练士兵的。

人家天生全民皆兵。

他们不从事农业耕作,不进行工业生产,他们的生计来源在于放牧和打猎。

这两项吃饭的营生都极强的锻炼了一种能力:战斗捕杀能力。

你可能会问,打猎确实需要好箭术,放牧咋还锻炼战斗力呢?

《史记匈奴列传》中是这么描写匈奴人生活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

人家的生活就是战斗。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前些年的一本奇书,它的中文版已经再版了150多次,这本书叫做《狼图腾》。

如果我们看过这本书的话,对草原上的一个大概的生活状况就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极其壮丽的草原生活,比如你在草原上放羊,就要提防狼掏了你的羊。

狼为了吃你的羊,会动用各种心机,耍出各种手段,加注百般耐心。

你为了驱赶越来越鬼精的狼,就要时刻高度警惕,日夜练好弓箭,选拔最快的战马。

狼与人,在草原上打了上千年,彼此都在不断地进化。

所以,只要是从大草原长大的孩子,经过十几年的训练熏陶,长大后都是合格的战士。

这就解决了兵源问题。

更牛的是,对于中原政权的粮草问题这个大困扰,人家游牧民族更是天生就自动屏蔽。

咱们种植粮食,人家放牧牛羊。

我们的农作物变成能吃的饭很复杂。

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军粮制作工序较多并不省心。

人家游牧民族就轻松多了,利用风干技术,将大牲畜杀死后,风干成肉干,将牛奶做成奶酪,骑在马上就能吃,方便还耐储存。

除此之外,人家的军粮还有一个巨大地优势。

蛋白质和热量高。

对比一下,想想我们今天一天吃的饭,你可能会说:我吃的不多啊!

没错,但我们绝对吃的杂。

我们要吃米,面,肉,蛋,奶等等。

所以看上去你吃的并不多,但总体需求达到了。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这一天到晚,别的都不吃,就光吃干粮,吃大米饭就咸菜,半个月后,你会惊人的发现,自己变成了大饭桶。

莫名其妙的,饭量大了,但天天仍然觉得饿。

这就是老话说的:“肚子里没油水了。”

因为粮食的热量低,蛋白质低,所以你需要多吃,才能满足消耗的需求。

同样是重体力消耗的士兵,一个匈奴兵,一天一斤的肉干就保质保量了,一个汉族士兵,可能四五斤的粮食都不饱。

人家的肉干随身带,牛羊满地跑,后勤问题也解决了。

你的粮食没法随身带,带了也带不多,需要大量的后勤进行供应,供应的还都是死沉死沉的粮食,死沉死沉的粮食吃起来消耗还大,不禁吃就更得源源不断地运。

草原与华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战争成本差别,其实说到底,就是后勤问题。

不仅如此,除了兵源与后勤以外,草原民族还具有这一个极大的装备优势,就是马。

马在当时,不仅仅具有着骑兵对步兵的天然战力优势,它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马大大的增加了部队的战略投放能力。

你两条腿,那么你这一天,正常来说,也就50里地的奔头。

首都在长安,我在即墨造反,我最起码有三个月的时间无忧无虑,敢打敢杀。

为啥?

消息传回去,再军事动员,理顺粮草供应,再杀过来,这上千里路你就走去吧。

所以放纵呗,反正有大把时光。

但如果你有了马,你的战略投放能力就能乘以五至十倍。

朝发夕至,千里之行不再遥远。

而且骑兵更恶心的地方在于当你调大军来打我时,我根本不担心,我可以跑,你又追不上我,我还可以跑到你防守薄弱的地方搞破坏,让你疲于奔命。

上千公里的边防线,你能面面俱到吗?

不可能。

所以说,兵源,后勤,战略投放能力,这三大方面,使得中原政权在面对北方的游牧政权时,天生就有着巨大的劣势。

话虽如此,但他不见得真的能靠着这几十万骑兵征服你。

草原民族的维度升级实际要靠中原和西域的反哺,再过个几十年他们才会有少量能和中原文明正面对打的军事装备。

但是,很遗憾,那个时候他们又碰上了整个民族的梦魇。

此时他们碰上攻坚战是没戏的,再亮的马刀也砍不了城墙,再快的骏马也爬不了城墙。

我们昨天说过了,在两晋前,真正硬碰硬的开打时,他们是不灵的!

但他的百姓对你的百姓是很灵的。

他的百姓就是军队,你的百姓却并不具备军队属性。

他南下,成本极小,随便抢抢就回本了,但是你防着他抢的成本,却太高了。

他会拖垮你。

这就好比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确实是打不进日本人的炮楼,但你日本人同样不敢出来。

日本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是他们打不过,而是打不着。

不是害怕看得见的敌人,而是害怕看不见的敌人。

所以说,刘邦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家的日子得过,但总有小流氓骚扰你。

你要是光防着小流氓了,日子就别过了。

你要是想出门打小流氓,小流氓骑摩托就跑了,没几天,又在你家门口吹口哨了。

自打刘邦回来后,匈奴就没完没了的骚扰边境。

这让刘邦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刘敬又送上了即迁都,慎战后的第三个建议,和亲。

再次扔出了锦囊妙计的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

冒顿杀父淫母收编老爹的后宫,凭武力树威势,这种人是不能跟他讲仁义道德的。

刘邦问:“那该讲啥呢?”

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这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还送来丰厚的陪嫁,再粗野的外族人也一定会把大公主作为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将来是要接替单于位的。

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

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您的外孙就是君主。

哪里听说国外孙子敢同姥爷分庭抗礼的呢?

咱们的大军不出战便可以让匈奴逐渐臣服了。

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

刘敬的这个外交方向,点中了草原与中原之间的最大利益纠纷点——汉民族的产品。

不是说和亲能够真的让两家罢兵,像外孙子不敢打姥爷这绝对是扯淡的话,秦楚通婚十几代,照样误不了秦国不断地欺负楚国娘家。

原文是这样的: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真正重要的是那几个黑体字。

亲戚不重要,利益很重要。

中原王朝必须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原因在于,中原各势力的利益关注点,是土地。

我打你,是为了你的那块地,你那块地到我手里就能变成财富,我想当大地主,就不能容得下你这小地主。

但到了草原与中原这两股文明这,利益关注点就变了,地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

你的那地不能种,一开垦就沙漠化,我们中原人不稀罕。

你那地我们草原倒是挺喜欢,暖和钱还多,但庄稼我们不会种,你们人又那么多,所以入了中原我们也玩不转。

但是你的锅,碗,瓢,盆这堆东西,我们很需要。

你们有的东西,我们自己没本事做,但我们有的东西你们全能做,所以我们只能抢你的。

更开心的是,我抢你了你还逮不着我。

这就是游牧民族的朴素想法。

货物,生活的必需品,才是这两个民族之间,最大的利益矛盾点。

通过和亲,让两家不断地融合血脉。

通过赐给你生活必需品,缓和必须抢的矛盾。

这两味药,尤其后一味,算是直达病灶。

但是,刘敬出的这个主意,真正值钱的在哪个地方呢?

在“和亲”的这个借口上。

没有这个借口,根本没法花钱买和平!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单方面的利益输送,基本全是在军事战争后达成的。

一个国家输了,服了,城下之盟了,才会宣布每年给你进贡。

这是属于国耻的。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白登之围”刘邦败了。

并没有。

是你冒顿没打下来,我自己扛得住,后面我的大军来了,你拿不准了才放我出来的。

没有输赢一说。

明面上,谁也没服谁。

但是,陈平去进行的那次秘密谈判是什么,通过刘敬这次的“和亲”,大体上也就可以猜测出来了。

应该是类似于定期给你们送钱送东西,咱当哥们,你放我们一马。

但这话是没法往外说的。

最终,在《史记匈奴列传》露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话:“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这个“约”是哪来的呢?

当初肯定是陈老板约的呗。

肯定是答应每年给人家上供了呗。

结果刘邦自走了之后就没再提这茬,人家匈奴就没完没了的骚扰你,臭不要脸的咋说话不算呢!

越是巨著越得抠细节,也才越能体会出作者的伟大。

太史公理论上并没给大汉丢面子,但是所有的事情还是都给后人交代清楚了。

刘敬的“和亲”,给了汉帝国一个非常体面的台阶。

咱们这让他当姑爷。

你这老丈人给点陪嫁,哄他不哭。

通过和亲,两个民族缔造盟友关系。

台阶一给出来,刘邦马上就从善如流了。

当然,刘邦并没有真的送上亲女儿,而是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送给了冒顿,同时两国订立了议和联姻盟约。

冒顿真的不知道这个“公主”是个冒牌货吗?

他肯定知道。

但他在乎了吗?

没在乎,因为每年有各种东西源源不断地送过来。

白登山下这七天我也看出来了,入主中原是彻底没戏了,还是拿钱过日子吧。

“白登之围”前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种种机缘巧合下,算是为后面两千多年来,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的共处开了个好头。

刘邦的轻敌其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反差效果。

两个民族因此面对面的互相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

那七天,双方都产生了尊重与忌惮。

刘邦如果打铁却不自身硬,让冒顿直接干死了,后面中原很有可能会陷入混乱。

此时是匈奴的极盛时代,“五胡乱华”也许会提前五百年上演。

冒顿如果不一次性的把四十万扯地连天的阵势给刘邦拉出来,刘邦不会踏踏实实规规矩矩没有怨言的后来定期交好处费。

最后刘敬提出“和亲”台阶,为两个文明的和谐共处指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共同发展方向——花钱买太平。

看上去,跌面子,糟蹋钱。

实际上,成本极低,收效极大。

后面的有些朝代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

尤其两宋,直接给岁币,自己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巨头。

两千年来,草原的威胁一直都在,但在很多朝代却并没有成为时代主旋律,就是因为政策对路。

和亲,岁币,互市等一系列围绕着“要买卖不要杀害”而展开的外交政策都催生了许多没有喊打喊杀的太平盛世。

面子不重要,日子很重要。

发火不重要,发展才重要。

我日子越过越好,你也别眼红,想要什么咱做买卖,你要是不想掏钱也没关系,我每年送你点,咱都好好过日子。

这是种极高的政治智慧。

但看不懂这种智慧,或诚心搞对立的政权也不是没有。

最终扬眉吐气的有,比如后面即将出场的汉武帝,但属于杀敌一千自损一万的惨胜。

最终国破家亡的也有,明朝最硬最爷们,自始至终不承认蒙古跟满清,就在北疆没完没了的打,最终碰见了概率极小但终究会出现的公元1644。

“白登之围”,是个需要我们记住的历史战役。

它某种意义上,为汉初的“黄老之治”奠定的土壤基础。

刘敬从匈奴回来后还建议刘邦,“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

关中此时战后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

当初各地诸侯起兵发难时,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参加,联军是不能兴盛起来的。

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建在关中,但实际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

我建议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

咱们还是把这帮搁眼皮地底下看着吧。

既心里踏实,又充实人力。

刘邦又按照刘敬提出的意见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

刘敬的一系列建言,展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良好素养,“和亲”与“移民”的政策也将目前最大的忧患匈奴和过去的贵族威胁暂时的都稳定了下来。

不过,“攘外必先安内”似乎并不仅仅是蒋委员长的专利。

这句话在两千多年前,同样非常有市场。

刘邦本人就是先驱倡导者。

臧荼和两个韩信,已经都被刘大地主打翻在地了。

剩下的几个,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历史的车轮滚到这里,注定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