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杂谈

【关键词】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立于不败之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上医治未病

【出处】

曹操读《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时的批注。

【解释】

那些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没有巨大的名声。

【背景资料】

1. 后人参照此句仿写了对偶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2.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什么叫“赫赫之功”?当代作家卞毓芳在《文天祥千秋祭》中有这一句)

3.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带兵打仗,就算是百战百胜,也算不上是最高明的战争手段;而不通过交战就降服敌人,这才算是最高明的。)“善之善者”,可理解为“好上加好”。

4. 《孙子兵法·形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妄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5. 《孙子·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

真正的善战者只追求结果,从来都希望创造各种条件“以多胜少”,而不希望以少胜多,不希望绝地反击。

真正的名将,从来都是争取不让自己陷入绝境。

 

案例 1:《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鲁国擅长制造高档丝织品“绨”(tí,厚绸子)。管仲恳请齐桓公带头穿绨,顿时成为全国时尚而供不应求。而管仲却禁止齐国国内生产,一律从鲁国进口。

管仲当众说:“织绨十匹可以获得三百斤铜,织绨百匹可以获得三千斤铜。”在如此之大的利益驱动下,鲁国人纷纷织绨,农事因此荒废。

一年多后,鲁国粮食价格暴涨。此时管仲却下令不得从鲁国进口绨,鲁国经济顿时崩溃,逃难者大量涌入齐国,管仲顺势让他们去开拓齐国荒地。

鲁国自此一蹶不振,国君不得不到齐国纳币修好。管仲前后不用一兵一卒,一个计策就瘫痪了一个中等强国

案例2:《孙子兵法·形篇》“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罢了)。

从前有一个外地人路过一农户家,见灶台下堆积了很多干柴,于是劝道:“赶紧将干柴移走吧,否则会失火的。” 农户白眼一翻,置若罔闻,此人只好悄声而退。过了几天,农户家果然失火,幸亏左邻右舍们帮忙救火,才算保住了房舍。

事后农户杀鸡宰羊,盛情款待救火者,却唯独忘记了曾有人劝他“防患于未然”,好像此人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高手,是事先解决了潜在问题而让大家看不出会有问题。不过,大家会误认为“栓条狗也能做好这件事儿”。这也是“善战者”的困境。

案例3:《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上医治未病”。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大哥第一名,二哥第二名,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大哥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时药到病除,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起死回生,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案例4:《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古代黄河防洪,一个地段的官员在雨季来临前就组织大家加高堤坝,多做防范。因为准备充分,洪水真正来了后,没有发生可歌可泣的抢险行动,无声无息就度过了危机。

另一个地段的官员在洪水来了后才上堤抢险,率领大家与洪水艰苦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的代价。事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感动华夏”,而事前有准备,平安熬过洪水的那个官员,反而默默无闻,甚至有人评价他“能力平庸,仅仅是运气好”。

案例5:霍去病和他的弟弟霍光

霍去病统帅大军深入草原攻击匈奴,战功卓著,生前就声名显赫。但在汉武帝时期,虽然穷追猛打二十余年,给匈奴造成重大杀伤,但始终未能解决匈奴寇边的问题。而且丧失了大量用精粟米喂养的宝贵战马,后期的几次战役如李广利统军进攻匈奴损失惨重,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到了霍光主政时期,霍光继承了汉武帝后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集结大军深入匈奴腹地打进攻战,这种作战方式最劳民伤财。而是在长城外面构筑了一系列的要塞。匈奴人承受的进攻压力减少,就开始回头攻击边境,但长城外的要塞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匈奴军还没靠近长城就早早被发现,等到了目的地汉军也已经严阵以待了。几番下来,匈奴军被碰的头破血流。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挨了几次揍就不太敢进犯了。同时霍光重金收买西域大国乌孙,让乌孙彻底倒向汉朝,实现了汉武帝交好西域断匈奴一臂的战略企图,使得匈奴在长城受阻后无法通过掠夺西域资源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在霍光主政时期,匈奴人的国势日衰,汉朝国内的生产恢复没有受到影响。霍光用一种代价小收益大的方法达到了削弱匈奴实力的目的。

霍光明确知道汉军与匈奴军的优劣,自己的军队在堂堂之阵的对垒中远胜匈奴军,但匈奴人也不傻,在几次交战后就不正面与汉军交锋,而是采用疲劳战术来应付,在广阔的草原上与汉军兜圈子,把汉军拖廋拖垮再动手,汉武帝广泛的动用民力大打正规战,前几次有效,后面匈奴人吃了亏就不和你玩了,霍光的战略就是防守反击,守住长城让你无懈可击,你过来打我,在我的主场(长城附近)你占不了便宜,不怕你来,就怕你不来,后面匈奴的衰落就是因为汉朝封锁住了匈奴,让其从汉朝从西域得不到补充,在天灾面前无法支撑,最后一步步走向失败。

霍去病算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而霍光则是一个战略家。后世评价二人,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更能博得历史的青睐。

案例6:明朝的戚继光和李成梁

戚继光一生讲究精忠报国,国家让他镇守北方,他就在北方忠心耿耿的练兵,然后出兵平定北方的蒙古,几次大战彻底打垮了蒙古,使得北方的大敌再也不敢侵略他镇守的地方。

这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因为大家都不敢跟他打,他想立功都没有机会。

那么镇守东北的李成梁呢,每次作战,他都要放水,只杀伤一小部分敌人,然后放走大部分敌人,如果敌人力量弱小,他甚至会暗中资助敌人,把敌人培育壮大,同时利用朝廷的钱编练自己的私军。

所以东北年年有人入侵,李成梁每年都有好几个大捷。努尔哈赤就是李成梁培养起来的。只是最后玩脱了。

结果,明朝的文官们包括皇帝普遍都认为,蓟辽这个方向已经不需要戚继光了,因为敌人都被他杀光了,不敢来进犯了,养这么多兵是浪费,戚继光也没必要重用了。

很快,戚继光就被贬官了,精心编练的二十万大军被解散了。最后戚继光受尽苦楚,穷困潦倒,在贫病交加中死亡。

而东北的李成梁,因为年年有大敌进犯,皇帝和大臣们认为,东北离不开李成梁,反而年年给李成梁加官进爵。

延伸阅读:孙子原句和曹操的批注

孙子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在下面批注说,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然后不知道哪个半吊子就把这两句拼起来了,导致还有不少人拿出来抬杠。

孙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字面也不复杂吧?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嘛!

有那么难理解吗?

人家没有说善战者“无名”,也没有说善战者“无功”,人家说的是没有“智名”、没有“勇功”,对不对?

什么叫“智名”?

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奇谋妙计呀。

但是孙子为什么不主张用奇谋妙计呢?

因为收益和风险总是对等的,咱的妙计越奇,说明咱的形势越险,这不叫打仗,这叫赌命。不但自己赌,还拉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一块豪赌,这种人能叫善战?也就是个赌棍罢了。

什么叫“勇功”?

就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英雄单枪匹马抵挡千军万马。

这玩意跟“智名”一个意思,就是黔驴技穷了,最后跟人家玩命。英雄舍生忘死是值得我们歌颂,但是,是谁让英雄身陷险境呢?难道不正是狗熊统帅吗?仗打到这个份上,还好意思说自己善战?

所以人家曹操才说,咱们作为统帅的作用就是料敌先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两军对垒,形势瞬息万变,机会就在电光火石之间,敌兵形未成,我则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可败,抓住机会,胜负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