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头母猪,让老衲来

  • 放开那头母猪,让老衲来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炒币随笔

一头猪...额...一头鱼的妈听说猪肉单月涨价30%,路边吃一碗米线都看不到肉丁了,有种赶超牛羊肉的趋势,不顾夜深露重,昨晚上又去买了半头猪回来。

一开始,我对于这种行为非常不屑,面对任何一个周期性的价格波动都不要带有主观性情绪,价格本来就是跟着市场走的小贱人。我希望所有读者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光盯着一头猪看好吗?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发生在很多年前的故事,long long ago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天,猪肉价格没有征兆的就飞涨起来,隔壁养猪的老王的年收入从5万突然涨到10万。邻居养鸡养牛,甚至种田的人都看着眼红,纷纷改行,加入养猪业。

于是乎,全国的母猪数量一下子暴增到顶峰。

这就跟币市一样,当最大的一拨新鲜的嫩韭菜开始进场(新一拨人开始改行养猪),币价(肉价)也就升到了顶峰。市场规律是永远不可能让80%的玩家赢钱的,要不然怎么叫做零和游戏呢。

在母猪数量暴增到全国人民使劲吃都吃不完的程度时,猪肉的价格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猪多得卖不出去,把猪养在圈里还得负担租金,喂食,卫生等开销,新加入养猪的那些邻居发现,根本不能达到老王那样每年赚10万,甚至还赔钱。

慢慢地他们坚持不下去了,宁愿把猪杀了免费送人,彻底退出养猪业,也不愿意留在手里天天赔钱。

这个时候谁还管少生孩子多养猪呢,这就是句扯淡的口号。

这一幕和没有经验的新韭菜因为眼热别人赚钱,一头栽进币市最后赔钱离场的画面何其相似。这种杀猪离场的行为是一种市场的自然调整的现象,任何一种商品,只要是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每当出现供过于求,就会发生,本质也是一样。

大量养猪户为了不继续亏钱而杀猪离场,全国的母猪数量自然开始下降。过去几年生猪市场供给的持续收缩。

这时候隔壁李屠户就说:“很多和我一起养猪的人,现在都不养了,母猪行情会越来越好,虽然就我一直还在养,是因为我觉得猪价会涨,今年我要是挣到了,整好了还能把以前赔的赚回来。”

为什么坚持到最后的人又开始赚钱了呢?

因为在供求关系纠正的过程中,总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杀猪的人里面,可能只有一半人大亏,另一半人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由于看到全村都在杀猪,引发了恐慌性心理,导致了盲目跟风,错杀了良猪。当母猪的数量下降到不够全国人民吃的时候,肉价自然又开始回升了。

价格的涨跌,根本性原因还是在于供给与需求上。在供给不能有效放大的情况下,需求却逐步累积,后果就是物价走高,通胀有所抬头。从国内因素看,通胀抬头后,未来央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将转为收回收紧流动性,而这也将对币市产生影响。

肉价上涨时,“猪肉题材”火热,大量投机者涌进养猪业,导致猪肉售价需要达到粮食价格的6倍,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这么一看,当时如果踏踏实实种田,留在粮食业,反而日子过得比养猪业好,那些在从粮食业转行去养猪的,就相当于在最高点买入,最低点爆仓离场了。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和价值投资,有相通之处?一个行业,只要你坚持下去,长期总会赚钱。但如果盲目跟风,天天倒手的投机者,最后的盈利反而会跑输市场。

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如今猪肉因为短缺而暴涨了,但是地球另一边的新西兰却面临牛奶因为过剩而要倒掉,经济如今也因为奶价而处于严冬阶段。

不过正应了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往往在人们贪婪的时候,好日子就快结束了

但是同时我也觉得,在最恐慌的时候,往往黎明就快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