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最近香港很热闹,一群年轻的傻孩子整天忙着撒泼耍滑,每天拼命努力着的把自己的家园变成古罗马的原始竞技场,真是可笑可悲可叹!不知道N年以后,这些曾经热血的二货们在回首往昔时,是一笑而过还是感慨万千。。。。。
下面正文开始。。。。。。
而在需求侧一方,地产市场上的交易状况使得岛内投资者形成了对房价必将上扬的共识,拉动需求猛烈增加,房价也开始飙升。1995年,受到回归的影响,怡和、置地、太古、嘉道里,代表英资的四大集团开始抛售港岛资产,回到英吉利。这些物业,一部分由港岛本土华人企业接手,而更多的,被一些具有国企背景的内地在港企业拿下。市面上上出现的大笔交易,让主流舆论一致看好房价上涨,地产市场逐渐变得狂热。“1997年在香港,不买房子就是傻子”、“大陆一定会接盘”等口号给了炒房者无穷的信心。甚至有谣言称:“中央政府发文,要求各省在香港为省级干部购置物业。中国三十几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区域有十几个省级干部,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需求。”九铁沿线,一排排“省长楼”联排别墅拔地而起,市价在九七年就超越千万。
1994年第一季度,香港各区域主要大型屋群的成交价在每平方米5万元左右,到1997年巅峰时,普通住宅的价格达到每平方米8万元,豪宅的价格更是高达每平方米20万元。香港整体的房价,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之间上升了68%。
这样的房价下,哪怕是收入丰厚的香港中产阶级也要工作到退休才能够偿清买房所用的贷款。在1997年的高峰期,香港人把平均月薪的7成以上用于供房。对于收入较为有限的中下层阶级,买房则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就算是租房,租金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而逐年增加。市民中开始出现声音,要求政府调控房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八万五建屋计划应运而生。
廉价的公屋大量进入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的急剧增加,加上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香港的楼价开始了跳楼式的下跌,在1997年的最高峰后楼价下跌达到一半,往后的三年都有着每年三成的跌幅。楼价在2003年跌至谷底,较1997年下跌逾七成。
楼价如此下跌,在香港产生了一大批的“负资产”人群。因为大部分的中产阶级购买房屋,主要是通过按揭进行的,首付三成,剩下七成则向银行借贷。某些银行甚至推出“二按”,即再对首付进行贷款,只要付总价的5%左右的资金,就可以拿下一套房产。房价跌逾七成,标的价格甚至低于首付价格。贷款人的净资产便低于其负债,总资产变成负数。香港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努力工作多年,为的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房价的大幅下跌,让他们多年来的辛勤工作成果付诸东流。在负资产期间,如果债务人失业亦或是工资大幅度下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就会收回房产进行拍卖,失去物业后,业主仍要继续清偿剩下的贷款,变成了无依无靠的“无壳蜗牛”。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岛内企业绩效下跌,裁员家常便饭,“负资产者”压力巨大、寝食难安,生怕被公司“炒鱿鱼”。据估计,当时岛内的“负资产阶级”数量达到了约十万。
都说逢8必有大事,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加之“八万五”计划的有力执行,香港楼市一落千丈,据报道在5年多内房产贬值达70%,出现了以烧炭自杀的黎生为代表的“负资产”中产阶级,据统计这一群体达10万人之多,占总购房人口的5%。抨击“八万五”计划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在50万人大游行中达到高潮。
债务人难以偿还贷款,也导致了银行需要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在2003年6月,负资产按揭达到了105697宗,占所有按揭的两成左右,无抵押按揭价值约360亿港元,意味着银行需要承担360亿的坏账风险。
房价暴跌、经济衰退,全港上下民怨沸腾,32名负资产者自杀的案例让对这一群体的同情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民众、议会都希望政府修改“八万五计划”以遏制房价下跌。
2002年以后,特区政府大量减少住宅供应,2010年新建的住宅单位只有不到两万个,还不足“八万五”的四分之一。而在2011年,香港房价超越了1997年的历史高位,前任特首曾荫权说到:“我们的房价太贵,中产阶级发现自己已经买不了房了。”人们口中价值千万的“千尺豪宅”面积不过一百平米,许多家庭一家六七口人只能够挤在面积四五十平的小户型内,一些靠救济金(综援)生活的穷人被迫居住在只能够容纳一张铺盖的“巢屋”内,一些老人说到:“我们还没死,就已经住进了棺材。”
其次,“八万五”本身的数字目标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八万五”这个数字本身源于九十年代中期对《长远房屋方略》所作出的中期调整,中期调整过程中香港房屋委员会依据当时全港的经济发展状况、借助计算机运行的数学模型,推算出未来的五到六年内,每年需要新建八万五千套住宅才能够满足岛内的居住需求。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仍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金融危机尚未发生,岛内经济欣欣向荣,“八万五”这一数字考虑到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而特区政府开始实施这项方略已经是九七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买房的需求几乎消失,香港的人口增长率、居民消费负担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大不如前。特区政府没能够充分考虑到经济条件以及市场供求的的变化,仍将房屋建设目标定在“八万五”,必定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最后,建屋计划本身操之过急、施行质量较差。政府保证在十年内就完成如此庞大的住宅数量建设,然而现实中,香港面积较小,土地供给和建设速度都难以满足这一目标。规划建设的房屋面积小、密度极大,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反面教材。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甚至出现了将本应当分给下层百姓的廉租房作为公屋进行售卖的现象。而在一些楼盘的建设中,政府监管不力,出现了偷工减料、贪污公款的现象,被发现以后许多楼宇需要重新进行建设,导致这一政策的公共声誉较差,客观上阻碍了它的继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