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作者介绍: 彭道富,资深投资人,擅长龙头战法,著有投资三部曲:《股市极客思考录》、《龙头信仰》、《香象渡河》,爱好投资、中医和武术。其公众号是“股市的逻辑”,常刊登最新的思考和观点。
【前言】近日白岩松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先生,白岩松问院士:怎么看网络上“中医西医孰强”的争论?未来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走向什么方向?
张院士回答:我真不关注,我觉得争这个是无聊的,没有什么意义。治好病是真的~~~我觉得这种争论的背后有的是无知,某种意义还有利益集团在操纵,当然更多的可能也是糊涂。西医的生命支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医要学习的,但中医对于重症,有时候也是可以力挽狂澜的。
白岩松: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次疫情,大比例的是轻症,既然中医在轻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那么只要不把这些轻症转为重症,那也就不用麻烦西医去救命了(上呼吸机)。所以这也是将来的经验。
将来的什么经验?就是不要让轻症转为重症。不论是新冠肺炎还是任何其他疾病,不把轻症转为重症,这才是正常的思路,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没有人愿意生了病再去治病,也没有人愿意小病治成了大病再去抢救。所以中医一直强调“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中医的养生理念,就是教人如何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晚得病,得了急病能快速治好,不让它转成慢病,得了慢病能正常服药,不让它恶化。所以,中医西医没什么好争论的,把生命支持系统拿来为中医所用,整合成统一的新医药学,与西医一道共同呵护中国人的健康,就这么简单。
转发彭道富先生的《我的中医之缘》系列文章,主要是因为我也是中医的受益人,两年前家人得了比较复杂的,西医无法有效治疗的疾病,经过朋友的介绍,在机缘之下通过中医周医生和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张喜奎院长的对症下药,现已康复七成,相信假以时日,必可痊愈。
彭道富的中医系列文章包含六篇,分别是:
我的中医之缘(一)
我的中医之缘(二)
我的中医之缘(三)
我的中医之缘分(四):谈医缘
我的中医之缘(五):武医
我的中医之缘(六):药
(以下为正文,文章共3万字,完整读完需时较长)
我的中医之缘(一)2020.02.09
有几个问题不能讨论,容易没有朋友。
转基因问题
特殊历史人物功过问题
中医问题
因为这几个问题在很多人那里容易非黑即白,一旦别人跟你观点不一样,朋友都没得当。今天我就冒着险讨论一下中医问题,希望不会让某些朋友跟我对立。怎么讨论呢?从我的经历说起吧。有很多人看待问题,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价值观”和他所接受的“知识”出发,我一开始也是。受过科学教育,我怎么可能认可中医呢?我的知识和“科学素养”习惯的让我觉得中医不科学。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旦生病,家人就带我去看医生,那个时候不懂得什么是西医什么是中医,只知道医生。现在回想起来,几乎看的都是西医,吃的都是西药。如果再仔细回想,好像也有几次看过中医,因为我印象中,医生那里有草根树皮之类的中草药。不过,我的直觉当中,把用中草药的医生当成土和俗,因为我生活在农村,天天接触草根树木,一点没有新鲜感,倒是西医用的白大褂、听诊器、吊瓶、注射器、白色药片,看起来神秘和新奇。所以,我童年的感觉里,应该是更欣赏西医。
上中学大学后,特别是工作后,如果生病,看的几乎都是西医。我第一份工作在西安,是一个生产人血白蛋白的企业,刚入岗,接受产品教育,完全都是西医西药的理论,什么药代动力学、半衰期、药物毒理、化学结构的,看到工厂里的药物生产的流程,也全是现代化的,比如质检、冷冻、灯检、送样,等等等等。这是科学!虽然我不是学西医的,但是我一踏入社会接受的就是纯西医西药学的洗礼。后来,因为在药厂工作的原因,就接触了大量的西医,其中对很多是各大三甲医院的顶级教授专家。我对医学感兴趣,喜欢跟这些专家请教医学问题。记得有次吃饭的时候,跟几个大教授聊到中医问题,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医到底有没有道理?科不科学?有个西医当场就放下筷子,很生气的说:中医完全是胡说八道。清末民国的时候,中国人面黄肌瘦,就是因为中药吃多了。后来,其他几个西医也接着喷中医。他们是医学学术的顶端,他们的观点,当然我信服。这件事情,更加让我在价值观里排斥中医。曾经很多年,一直对中医成见很深。直到后来,我自己亲身体验了一些事情,对中医的态度才转变。
有一年夏天,我特别喜欢吃西瓜,几乎一天吃一个。上下班路上,哪里有冰冻的西瓜,还馋得买上几个瓤。广州这边天气热,夏天持续时间很长,吃西瓜的持续时间也很长。按照西医的说法,西瓜维生素含量高,又健康,不会长脂肪,天然绿色。但,吃久了之后,肠胃坏了。肚子开始拉。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去问医生朋友,西医说做个检查吧。检查结果出来,没有任何问题。西医说,不用担心,没事。我又问西医,会不会是西瓜的原因。西医说,西瓜那么健康,怎么会?后来西医给我开了一点益生菌之类的药物,但是无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去看中医,中医说这是脾胃虚寒,并当即告诉我应该立即减少吃西瓜,特别是冰冻的,也不要喝冰冻啤酒。中医先让我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先改变,还要注意不要对着空调吹。天啦,广州夏天那么热,诸位可没有在广州生活过,不知道广州夏天那个鬼天气,热得要死。我刚来广州那几年,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空调打开,对着自己猛吹一阵,边吹边吃着西瓜。现在中医突然叫停我这种生活方式。因为西医没有办法,那个益生菌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只有相信中医了。记得当时中医给我开的处方是“参林白术散”,略有加减,加上了附子和龙骨牡蛎。这个中医还热心的推荐我看一本书: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后来我才知道,此时此刻,就是我中医之缘的开启。这种缘分之深,是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正如一句流行语: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中医开的药,对我很有效。这更加让我向往中医。后来,我干脆自学中医。我在《龙头信仰》的序言里,引用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的话:我爹常说,我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因我会迷。我觉得这句话是说我自己,因为我很容易迷上一件事,中医就是我深深着迷东西。一旦我自学中医,就陷进去很多年。《四圣心源》不适合作为中医的入门书,它有很深的专业性,一下子看不下去。第一本真正让我觉得中医高深和神秘的书,也是第一本让我觉得中医有道理的书是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但,《思考中医》这本书毛病挺多,它神话了中医,不利于中医的去魅化过程。事实上,这本书仅仅是培养了我对中医无限向往的兴趣,对我正在懂中医并没有太大帮助。真正痴迷让我研究中医是罗大伦关于中医的一系列书籍,特别是罗大伦讲了历史上很多中医的传记故事,让我听得热血沸腾。哪里是中医传记,简直是武侠传记。一个个中医如同大侠,治病救人,太过瘾了。
对一个外行,如果没有师承,想学中医简直不可能。我怎么从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呢?就是我有我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也用在研究股票上,现在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一、研究”中医史“,从秦汉到近代,所有中医史上的事情,我都去系统的阅读学习。读史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一个领域进行鸟瞰,对发生在中医领域的各大杰出人物、中医大家以及各大流派,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我研究股票也是,喜欢对股票领域所有的大家和流派,所有投资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对股市上的所有牛股,进行系统的挖掘。二、在百度上,查看所有能找到的中医中药的纪录片。视频能起到书籍起不到的作用,而且出现在纪录片的人物,都是当今中医界的顶级人物,他们讲中医中药,其境界和趣味性,远非读书能比。很多经典处方,都有纪录片。很多中医上的典故,纪录片上也有。记住,我说的是纪录片,是正规的中医中药纪录片,不是指电视上寻医问药那种软广告,这点一定分清楚。三、广交中医朋友。广东省是中医大省,广东人对中医的认可,是全国第一位的,所以这里有很大中医大家。对中医有巨大贡献的邓铁涛就是在广州。其实,广州还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中医,我都想尽办法接近他们,跟他们认识,跟他们聊天,跟他们学中医。不但广东省,北京,南京,上海的,一些水平高的中医,我也想办法去接近去学习。所以,现在很多外地的朋友生病,都会问我去看哪个中医。当然,这些都是“外围”工作,想学中医,必须读专业书,专著。我读的专著是什么?1、《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看过的中医史家,中医纪录片,中医书籍,大家共同推出的最集中的就是一个人:张仲景。张被称为医圣。现在我们一提起中医大家,往往能说出很多,比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等,但略懂中医的人都知道,所有这些人加起来的贡献,都不如张仲景。但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看不懂呀,太难懂了。不信,我引用一段: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各位诸君,你们谁来告诉我是什么意思?我当时完全不懂。但,所有医家都说了,要学好中医吗,必须读懂《伤寒论》,怎么办?硬着头皮去研究。我当时是怎么做的呢?看现代人怎么解释,找现代的版本。我把当今几个顶级医家关于伤寒的各自的解释全部买来看,包括:
刘渡舟解读伤寒论版本
陈亦人解读伤寒论版本
我爸爸看了很多西医,拍了很多片,没有一个西医能看好。最后西医给的结论是:神经官能症。西医给的建议无非就是休息好,放松,不要干重活之类的话。后来,我爸爸从老家来广州看我,跟我说了这个症状,瞬间,我的中医底蕴告诉我中医有办法。但,我的中医水平不行。于是,我就找了一个我信服的中医,他给开的处方是好像是半夏泻心汤。吃了大概一周吧,不行。而且,还拉稀。我觉得没有找到人,于是就换了一个中医。这个中医我一会会重点推荐给大家,他是我认识的实战水平最高的中医之一。我带我爸爸去找他看病,我爸爸还没有把症状说完,这个中医立即露出自信的笑容,连一分钟都没有思考,立即开了一个处方:乌梅汤。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为什么这个中医连问都没有问清楚,什么还没有把脉,就“草率”的开出处方呢?其实,我当时也顾虑,也觉得这个中医草率。必须插一段话,后来我中医水平高了才知道,外行所谓的望闻问切,是一种规范的学术说法,事实上,很多大家,有时候看一眼就知道什么病,根本不需要病人说话。望而知之谓之神。
我有一个中医朋友,广东省中医药的何宜宾医生,他有很多次看病,就是病人刚刚坐下,他第一眼看到病人,直觉中就浮现一个处方。这跟我们炒股票一样,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需要基本面、技术面、形态,等等等等,都研究一遍,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龙头就是它。这种感觉是厚积薄发之后的灵性一现。我在《龙头信仰》这本书里写到,这叫“一眼花开”(一眼花开是一种境界)。中医也有这回事。再回到刚才的现场,更让我觉得“草率”的是,我爸爸还没有吃他开的药,这个中医就很自信的去跟他的几个学生说这是什么病,应该怎么治,云云。病还没有治好呢,你这就当成成功案例教给学生了,这不是“狂傲”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人家真的是大家,不是狂傲。我爸爸吃了他开的乌梅丸汤剂之后,不到三天,效果非常好。一个星期之后,立杆见影。这个时候我老家有事情,爸爸要回老家。临走前,又去复诊一次,这个中医又开了7乌梅丸汤剂,并嘱咐,汤剂吃完后,再吃半个月的乌梅丸中成药。按照这个医生的方案吃完药后,我爸爸的所谓“神经官能症”彻底好了。后来我查医学书籍,对那个中医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这个方子再熟悉不过,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论厥阴病篇)我爸爸的病症是典型的伤寒论上的厥阴篇的症状,用厥阴篇的主方“乌梅丸”再对症不可。能够瞬间开出乌梅丸这位医生就是黄仕沛,广州的著名中医。跟我爸爸看病的同时,我三姐也跟着一起去。看着黄教授水平那么高,我三姐也让黄教授给看看。她是什么病呢?牙出血,在上海最好的牙科医学看了很多次都没有看好,口腔里面还容易出现溃疡。更难过的是失眠,整夜整夜的失眠,困扰她很多年。但,看完所有的西医,也没有办法。后来医生还是那些话: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生活规律一点,注意休息,云云。黄教授给我三姐看了,也是很快开出方子,一看方子,我懂呀:黄连阿胶鸡子汤:先煮黄连、黄芩、白芍、加水杯,浓煎至3杯,去渣后,加阿胶烊化,再加入鸡子黄(此鸡子黄为生鸡蛋黄),搅拌均匀。即可。

(刘渡舟,刘老,永远的大师)

中医大家施今墨
民国的时候汪精卫号召废除中医,但是他的岳母生病,找遍所有的西医,都治不好。当时著名的中医施今墨在,给他岳母开了几服药,谈了一个条件:如果我给你岳母治好了,你别再参合废除中医行不?汪精卫同意,施今墨就开了三付药。嘱咐怎么吃之后,便起身就走,汪精卫老婆拦住问:你下次什么时候来复诊?施今墨说:复什么诊?吃完就好了,不用复诊。后来果然,三付没有吃完就好了。汪精卫也停止参和废除中医了。
我经常看大家的医案,都是一两付药把人治好,真是拍案叫绝。其实,懂得中医原理的人都知道,中医不慢。如果哪个中医慢,给你治很久也治不好,说明水平低,或者没有诊断清楚,药不对症。
3、中医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这是中医跟西医最根本的区别。怎么看待生命?怎么看待病?怎么看待死亡?中医有自己的哲学。今天西医院里,很多大人物和富豪,老年后,插满了管子,挂着各种营养液。家属知道病人的感受吗?生命的意义还有多少?我经常跟一些西医教授讨论这些问题,当然这里不好深谈。
中医对生命的理解,对临终治疗的方案,远远比西医高明。而且,中医讲究治疗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中医的整体观,宇宙观,远非西医能比。现在的西医,----这样说吧? 如果你得了病,你觉得西医能治好吗?非也,西医 只是控制而已。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病,一旦你得上,西医会跟你说一句话:药不能停。你的余生都得吃药。今天西医的治疗方案,其实是被利益和工业绑架,被各大跨国药企以及扶植的专家绑架。我的很多西医朋友跟我说:治病的最好办法,就是你别得病?你以为病是医生治好的吗?很多病治不好的。所以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道: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话翻 译成中文即:“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说起来悲观,所以各位读者,好好的锻炼身体,当你得了病你就知道,西医会告诉你:你自己比医生更重要。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柳叶刀
事实上,中医就是这种思维。如果发现黄芪和附子,还有一点独特的作用;如果发现泽泻和人参能够在治疗利尿方面有特效,中医恨不得只让自己的儿子一个人知道,才不说呢?学术交流是现代科学和西医带给我们的进步。如果不是西医的这种精神,中医到现在还故步自封。事实上,今天还是有多名老中医很保守。我认识一个好朋友,他去跟一个大家学中医,托各种关系去跟诊,就是跟那个中医一起看病,看看他怎么给别人治疗的。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那个朋友想问为什么,但是那个名老中医就是支支吾吾,王顾左右,不回答。我就问我的那个朋友:他儿子是医生吗?不是。我朋友回答到。我又问:难道他把秘方带到棺材里吗?我朋友说:是的。你还别笑,有很多老中医就是这种思想。我的一个学生,是山西的,他的爷爷是中医大家,但是他父亲不愿意学医,结果老爷子临死前把所有的经验总结和秘方都包起来,带进棺材里了。此乃中医大弊端。何止中医,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这样的。
我看过一个关于唢呐采风人的采访,他说他去民间拜访老艺人,很多老匠人唢呐吹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深问怎么吹,他死都不说,一个字都不吐,生怕你学去。唢呐不像其他音乐,它是一个声片嘴里包,别人不说,你怎么也看不出窍门。我本人还是武术爱好者,武术也属于传统艺术。我看过金陵八卦掌上有记载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八卦掌高手跟一个少林高僧比武,二人都使出绝活,结果八卦掌不敌少林高僧。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少林高僧一掌打来,八卦掌师傅来不及躲闪,心想:完了。没想到少林高僧手下留情,把掌斜个角度,只见一掌打在墙上。当时的墙壁是青砖砌的,很结实。结果,只见整面墙壁都被震倒。高僧收住功夫,望着对方,也发出感叹:你也是武学奇才,我若不用尽全力,恐怕还胜不了你。这样吧,咱们有缘,我这身本领你想学不?哪知八卦掌师傅也很狂。他说:师父教我的功夫没有问题,只是我没有练好。高僧听罢,拂袖而去。第二天八卦掌师傅想过味来,对方是绝学呀。就跑去找到高僧,说:我昨天错了,请收我为徒吧。高僧一摆手:咱们没缘。不传了。
后来高僧再也没有收徒弟、也没有传任何人,把功夫带走了,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以前,我总以为这种故事是虚构,但是很多传功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些师父宁愿带到棺材里,也不传。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也反复演绎这种故事。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一部分,其保守性、自我封闭性实在是一种陋习。这导致了中医一个极大的弊病:没有迭代,没有升级,没有发展。西医是正向前进,徒弟可能比师父厉害,治疗手段明年比今年厉害。而中医呢?师父比弟子厉害,古代比今天厉害,整个中医界,至今最厉害依然是几千年前的张仲景。当然,这个问题很深,涉及到中医哲学的深层次的东西,但是保守性、不传承、没有迭代,无论如何都是其重要的原因。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炒股。很多人跟我说:彭总,这个方法你懂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它写在书上?大家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公开吗?因为我的医学素养告诉我,要向西医学习,不能在这点上学习中医。你公开你的研究成果,同类研究者会回馈给你他的研究和心得,你最终得到的要比你不公开多很多的东西。事实上,自从我著书之后,我遇到的高手、碰撞出的投资智慧,比我一个人研究的时候多上百倍都不止。当然,也许我对这个问题理解有误,西医也有保守成分,但是,至少西医在很大程度上,很大范围里,展开了很多迭代和互动,让整个医学的氛围逐步推陈出新。
这个人是谁呢?邓铁涛!

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不吃药不但是办法,也许是很多疾病的核心办法。那么这个不吃药的办法是属于中医呢?还是西医呢?我在无锡曾经采访过一个中医博士,这个博士中医水平非常高,给人看病的处方300块一张。但,他自己选择站桩养生。我就问他: 你觉得站桩好还是你的中医好?这个博士回答:你根本就不应该这么问。他接着说:我认为凡是植根中华大地,运用中国传统智慧来解决疾病问题的,都是中医。我认为站桩跟艾灸,刮痧一样,是中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他认为站桩是中医。那西医认可吗?西医研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有很多个西医朋友,我亲自见他们给病人看病开药后嘱咐一句话:多运动。特别是心脑血管类当医生,开完药后,反复说,必须多运动。有时候我就冒出来一个“邪恶”的念头:是运动把病治好的,还是药物把病治好的?你还别笑,有个著名的主持人,患有严重的失眠、抑郁症,吃了很多年药都不管用,他后来和几个抑郁症患者,大家沿着长征路重走一遍,结果抑郁症走好了。
关于王芗斋,争议多,传奇多,一般有本事的人都是这样。据说,王芗斋拜在形意拳大师郭云深门下,郭云深乃是打遍黄河两岸的形意拳巨擘,曾经在狱中苦练形意拳,半步崩拳打天下。王芗斋的功夫跟一些传说的人物相比,有比较铁的证据,证据一是,其徒弟赵道新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斩获第13名。证据二是,日本的武术高手泽井健一,太气拳的创始人,亲自承认自己是王芗斋的徒弟,所学武术皆是王芗斋的衣钵。王芗斋一开始行走江湖,见过各自套路。后来,发现形意拳逐渐往“形”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套路,于是纠偏形意拳,干脆把他的形意拳改名叫“意拳”,强调“意”的作用。再到后来,他觉得套路应该再少,培养根基应该再突出,于是高度强调站桩,于是形成后来的大成拳。王芗斋后来发现,大成拳的母体---站桩,不但是高级武功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人体潜能的法宝,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解放后,1962年,河北省卫生厅长(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段慧轩,亲自邀请王芗斋用他的站桩法,到省中医给病人治病。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已经逝去,一代武林大师王芗斋在解放后,成了帮人治病,教人站桩养生的高人。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以前,我也就是当当故事听听,绝对不信,但2018年的秋天,我亲自见到一个人,才相信这些。那年10月,我在江苏省无锡,见到一个大姐,年龄45左右,得有严重性的风湿病。这种风湿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很疼,疼得不能动弹。北方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她冬天盖着被子,被子掉了一半,她都不想动弹去拉一拉被子,因为只要一动弹,那种疼痛,比冻得还难受。后来她遇到一个传统功夫的高手,让她站浑圆桩。前三个月坚持不下来,站不住。但是,她那种风湿,西医也没有特别办法。她一想到风湿严重时那种想死的感觉,就又咬紧牙去站桩。结果,硬是靠着站桩,她把自己的风湿站好了。现在一粒治疗风湿的药都不吃,全扔了。如果不是亲自见到,我不会这么震惊,也不会推荐大家站桩。
民间有很多疾病,有的医学有办法,有的没有办法。再说一种疾病,叫强制性脊椎炎,这种疾病更麻烦。就是脊椎的活动大大受限,很多医院都搞不定,特别是严重的强制性脊椎炎。前段时间看一个中医节目,说以前有个中医叫焦树德可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但焦老走了,手艺失传了。不过,我见过浑圆桩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效果和成功率还非常好。他们通过浑圆桩的练习,完全健康了。我就找到他们,让他们介绍他们的师父给我认识。后来听见到师父,听他讲,很多强制性脊柱炎病人,站浑圆桩不但把强制性脊柱炎治好了,还练就了一定程度上的好武功。这些人,真是因病与武术结缘。浑圆桩很神奇,传统武术更神奇。我因为读者朋友多,各行各业的人几乎都认识,武术圈也认识很多人,我见过很多武术,包括通背、八极拳、八卦掌,等等,但我觉得养生价值最高的,应该就是浑圆桩。别的桩,可能某个门派自己承认,但是浑圆桩,几乎形意太极八卦都承认,相当于最大公约数。浑圆桩与疾病的关系,大成拳门派阐述的最多,也最通透。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对浑圆桩的推广贡献最大。王芗斋不但自己练习浑圆桩,其女儿也练习。王玉芳是王芗斋的女儿,一生也致力于浑圆桩事业。我本人闲余,也喜欢站浑圆桩。为了求这个桩,我曾经全国四处拜访,后来拜了全国最好的浑圆桩师父。我们谈中医,今天又谈了运动,武术,以及站桩。为什么扯这么远,是因为我眼中的医学,不但没有西医和中医的敌对,也没有吃药与不吃药的敌对。当然,我并不是说得了病不吃药,那是愚蠢。我是说,还存在一种非药物治疗,比如运动。这一点中医和西医都承认。而运动当中,中古传统武术的运动是养生的。而传统武术当中,站桩又是核心。但,站桩也有站桩的麻烦,站桩对人意志要求很高,它不吃药,但它吃时间,你必须能够坚持。可是今天的你,在浮躁的社会里,是那种能坚持的人吗?
我的中医之缘(六):药 2020.02.23
(注:本公众号核心是给各位读者朋友交流投资和股票,但目前疫情严重,很多人对健康的关注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恰好多年前我学了很多中医知识,可惜后来没有从事中医事业。时隔多年,我总觉得自己欠中医很多东西,于是就把我才能学过的中医分享给大家。本文不是学术的严肃文章,里面难免有硬伤,希望业内专家多批判指正。)到底什么是“药”?最通俗的解释是:治病的那些东西。但,能治病的都是药吗?西医和中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不一样。即使能治病,能解决问题,但是不按照西医的指导和循证医学的临床程序,西医也不承认它是药的。前段时间不是报道了吗,武汉的医院,有人用西医西药治疗,没有治好,还在住院,而同时有人用中医治疗,吃了中药,治好了出院了。西医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这不科学!关键是,科学是由西医来定义的吗?或者说,我们今天的认识,就可以垄断对科学的定义吗?所以,我坚持我的看法:能治好病的所有东西,都应该叫药。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交流下我心中的几个药,看完,我保证你绝对会脑洞大开,原来可以这样理解药,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医。
1、姜
我小时候最看不起中医的地方就在于它太土。记得有次感冒了,我妈妈非要给我熬姜汤喝。我内心那个排斥呀。为什么?我好歹在学校里学过科学,我知道科学的严肃和高尚,我心中能治病的东西应该也是严肃和高尚的。怎么可以用姜来当药呢?这不是愚昧吗?要是让同学知道我用姜汤治感冒,不被他们笑话死才怪呢。所以,我妈让我喝姜汤治感冒这事,让我讨厌中医很多年。后来长大了,成熟了,不但亲自用姜汤治好了很多次感冒,还渐渐知道姜汤的很多好处。当然,我们不能神话任何一副中药,就像不能神话任何一副西药一样。姜汤可以治疗一些感冒,并不是说它可以治疗好任何感冒。如果下次你感冒用姜汤治不好,不要立即非黑即白,骂姜汤骗人、骂中医骗人。任何药物都有针对性和适应范围。姜属热性,它对那种受寒的感冒非常好。比如夏天在野外突然被大雨淋到了,再比如吹空调突然受寒了,这种感冒,用姜汤非常好。现在,如果我感冒了,经常会熬一碗姜汤,喝完后盖上被子蒙头大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可以省很多医药费。
中医界有个经方高手,叫黄煌,南京的,他就说自己出国的时候,喜欢带生姜,万一有点感冒,他喜欢口含生姜或者用生姜泡热水喝。姜汤如果对症,几乎一碗就可以把感冒治好,或者把感冒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如果感冒严重,或者是病毒性感冒,姜汤也可能无可奈何,这个时候需要其他药物来治疗,比如麻黄汤、白虎汤、小茶胡汤等等。我们既要认识到姜汤的作用,又要知道它的局限。姜在中医上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药物,其使用方法有生姜、干姜,还有炮姜。生姜不但可以治疗感冒,还可以止呕、止恶心。把生姜做成干姜和炮姜,可以温中,温补。很多中药处方里,都有姜的存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半夏汤,干姜附子汤、小青龙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等等。姜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艾灸的时候,贴在穴位上,隔着穴位来艾灸,既可以防止伤着皮肤,又能温润传导之功。姜,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在中医上可是大用。
2、酒姜是药,酒也是药。与姜不同的是,酒不但是药,也是毒。至于它是毒的一面还是药的一面,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用它。提起酒,很多人就兴奋,我其实很担心在这里大张旗鼓的写酒的好处,因为很多人因为看到我的文章,更加肆无忌惮的饮酒。所以,我们先把酒的坏处写写。酒是毒,并非说酒是毒品,而是说饮酒过量,是很多疾病加重的主因,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国家白酒文化很昌盛,宁愿在其他地方矮人一截,也不愿在酒桌上比别人熊一截。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肚量,酒就这样被人格化,被赋予太多交际功能,导致很多人过度摄取酒。于是,酒精肝来了,胃病来了,肝病来了,甚至中风来了。饮酒过量不但能导致各种疾病,还能导致社会性疾病,酒后误事,酒后打架,酒后撒酒疯,酒后家庭暴力,酒后伤风败德,不胜枚举。你说酒是不是毒?但同时,酒还是药。医生的“医“字的繁体字,下面就是器皿装着酒。
怎么区分是毒还是药呢?很简单:多大量?怎么用?什么叫多大量?这样说吧:如果你能控制住酒量,酒就很有可能是药,如果酒能控制住你,酒就是毒。作为药的酒,其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酒能开胃单纯吃饭喝茶,每个人都吃不多,但如果有酒来助兴,每个人都会吃的比平时多。这就是酒开胃的功能。我们知道的开胃的东西有什么?辣椒、醋、各种调料。其实酒的开胃功能是最好的。不行下次你们吃饭试试,有酒和没有酒,大家的饭量和菜量绝对不一样。当然,别喝醉了,如果喝醉了,什么都吃不了了,酒就成了毒了。第二、酒能活血中医常见的词汇很多,其中“活血化瘀”是最常见的之一。现在的人,稍微上了点年龄,稍微胖一点,都要注意血管之类的问题。
所谓三高,从中医的解释来看,很多都是与不能活血化瘀有关。人体的血管和我们小区的自来水管是一样的。哪里堵住了,哪里就容易流不通。人体的血管堵住不外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是自己年龄大了,老化了,就像小区的水管用的年限太久了,各种垢污堆积,堵塞是自然的;另外一个是其他原因,比如基因突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就类似有个坏人把你家下水道塞住了。无论是哪一种,医学上都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血管变窄,血管堵住,血栓凝固,那就是大事。往小处说,就是头晕眼花,往大处说就是脑梗中风。此类的病目前占据疾病谱的主流。如果做个统计,这类病每年花在医保报销上费用,应该占据总经费的30%以上。所以,为什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公司或者医疗器械公司容易出现牛股,原因就在这里。治疗这类的病,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方案。西方几个最大的制药厂,在这一块都是投入重兵,比如世界医药第一巨头辉瑞,在心脑血管的研发上可谓下了血本。中医治疗这一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常用的血栓通、血塞通、丹参滴丸,都是治疗这个领域的。
清代有个著名的中医叫王清任,他写过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中记载一个叫血府逐瘀汤的方子,对于治疗此类的病效果很好。但不管西医还是中医,遇到此类的情况都很棘手。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喝酒就不棘手了吗?当然,我这里说酒能活血,并不是说酒就能治好此类疾病,事实上,严重的血管堵塞,脑梗和中风之后,不但喝酒解决不了,喝酒还能加重病情,医生是不让这类的病人饮酒的。但,对于疾病,除了治疗,还有一招叫防御。我说的酒能活血化瘀,就是说适量饮酒,可以经常起到活血的作用,对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酒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是在不贪杯的情况下。
第三、酒能驱寒北方的冬天很冷,适度喝酒,可以起到很大驱寒的作用。小时候,我记得我爸爸经常把酒温热了喝,就是取其驱寒之功。对于驱寒,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因为各种空调,暖气和保暖内衣,早已解决了寒冷。但古代,大家知道吗,衣服没有那么多,也没有暖气和空调,每到数九寒冬,刺骨的寒气就袭来。这个时候的二两老酒,真的可以起到暖身又暖心的作用。要不然,北方的人饮酒量为什么总是比南方人的大?当然,驱寒也不能反着喝,啤酒不但不能驱寒,还能增加湿气,我是非常反对喝啤酒的,百害而无一益。在驱寒方面,白酒和黄酒是最好的。如果喝反了,适得其反。有次我跟很多人在太湖边吃大闸蟹,点的是啤酒,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为什么?因为大闸蟹寒凉,啤酒又是寒湿的,怎么可以寒上加寒?吃海鲜应该喝黄酒才对。
酒的核心大类有四: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如果让我选,我觉得白酒第一,当然有人会争,说红酒养生价值最好,特是活血化瘀方面。这个我不反对,但是我担心的是:你在饭店里能喝到几瓶真的红酒吗?几乎都是假的。除非你自己从非常可信的人那里去买红酒,否则红酒我是不喝的。每当大家一起吃饭,有人问我喝不喝酒,特别是拿红酒的时候,我就问是自己带的吗?如果不是,再贵,我都不喝。当然,白酒也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高端白酒。所以,酒店里的茅台,我从来不喝。我在酒店里,只喝低端白酒。说起低端白酒,也是坑人的很多。我曾经好几次在酒店喝到假的小糊涂仙。这么便宜的酒,居然也有假的。难道一定让我喝二锅头吗?我的体质非常敏感,只要是喝到假酒,基本上1个小时后头必然疼。记得有次在北京,有个贵州的人大代表带的茅台,我想这个茅台一定是真的,人大代表呢。结果,喝完白酒不到两个小时,头疼的厉害,跟感冒的症状一样。坏了,喝到假茅台了。其实,想想喝酒这件事,挺不公平的,有人酒量大,有人酒量小,有人爱喝白酒,有人爱喝红酒,有人爱酱香型有人爱浓香型,但偏偏在一个酒桌上,大家“一视同仁”,喝同一种酒,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旦对方不喝,就会说:哥,你看不起我。所以,酒虽然是药,但往往以毒的结果收场。实足痛也。
我认识很多中医,他们都喜欢喝酒。有的中医喜欢喝自己泡的酒,也就是中药酒。当然,这个更要控制住量。我有一个同学,在江浙一个客户那里,喝了一种鹿茸泡的酒,结果流了鼻血。其实,酒要控制好量,要合适的用,确实是药用。我见过一些中医,喜欢把酒当做药引子。就是药熬好后,取出汤,然后在汤里加入些许白酒。这种用法,古书有很记载。这个时候不能叫药酒,只能叫酒来助药,特别是腻的中药,比如熟地用量大的时候,用酒来当药引子,就非常好。药酒也好,酒做药引子也好,都是发挥酒和药结合的价值。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种用法,还是童年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同村的人一旦逮住一条蛇,就喜欢把它泡在酒里,就说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的疾病。这方面我没有查证,不过我最关心的是,万一蛇跳出来怎么办?我的担心还真不是多余的,前些年看到一个报道,说一条蛇在药酒了泡了好几年,居然还活着,看得我毛骨悚然。酒和药本来可以很好的结合,但今天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也是更大的“毒”---人心。中药泡在酒里,本来可以制成一种很好的药物,可以温补,可以活血,本来这是中医的绝活,但后来不法商家,非要在这种纯中药的工艺中,加入一些西药成分,或者加入激素,让药酒变了味。这种情况不是中医的错,是人心的错。中医是被利用的。中医可以治病,但治不了人心。
我们现在去大超市,经常能看到药酒,我一般不建议去购买,因为里面成分太复杂了。这里面水很深,我连名字都不敢提,你们可以百度下药酒两个字,你懂的......
3、...这种药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也怕用错名字被大家误解,于是就用三个点来代替。我还是来用故事说明这个情况吧。某个很有名气的歌手,在北京各大酒吧、各大夜场漂泊很多年,就是不出名。后来年龄大了,也有点自暴自弃。还好,他的女朋友一直不离不弃的跟着他,对他的事业和未来,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但是有一天,该歌手发高烧,喉咙哑了,完了,这下事业真的没有了。对于一个歌手,喉咙就是一切,喉咙哑了,还怎么成名?这个时候他女朋友也彻底崩溃了,这么多年,不离不弃,哎,后来这女的牙一咬,含着泪离开了。男的无论怎么挽留,也没有用。这个时候,男的心如刀绞,万念俱灰,看着女朋友离去的背景,拨动吉他,用沙哑的喃喃自语的哼出一首歌: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你猜怎么了,这个曲子情深意切,是生命最后的呐喊,居然火了,这个男歌星一下子出名了。整个故事的细节可能略有传奇,我是听的是老梁讲的版本,可能略有误差,请大家原谅。不过我要说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有一次我跟一个懂周易的高手在一块聊天聊到这个事,对方突然来了一句话:如果他女朋友不离开他,他还出不了名。我当时楞在那里,因为这句话很不符合人情。但仔细一想,我瞬间明白了。人和人之间,有的是相克,有的是相生,如果合作伙伴或者伴侣找对了,就是药;如果找错了,就是克。那,你能说人也是一副药吗?我没有胆量用这个标题,所以我空出三个点,诸君自己来填。
我们经常诧异,为什么有的富豪那么有钱,娶的老婆不咋地?为什么有的美女貌若天仙,怎么嫁个平庸的丑男?也许,他们背后有你不知道的太多东西。我见过一个老板,脾气火爆,见谁就骂,一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喝起酒来一点都没有把门的。但是,只要他老婆在,他像变一个人似的。有一年这个老板来广州参加一个学习班,我们都受不了他。但下课后,他老婆来接他,他见到他老婆后就像变个人似的。关键是那女的面相很温柔,不像能管住他的人。这怎么解释?这有一种解释:五行相合。她是他的药。
前些年看一个电视剧,叫《好先生》,有一个镜头是江疏影去找到孙红雷,提出要租用他,孙红雷当成就扔一句话:你有病吧?江疏影的回答更绝了:你有药吗?那一刹那,我就知道他们应该是一对。典型的一个有病,一个有药。我曾经跟一个中医聊天,话题是:到底什么是中药?对方跟我说,在中医看来,天地之间,有一缺,必有一物可以补之;有一阴,必有一阳可以平衡之。这就是药。比如,人体有大寒者,必然需要大热之物。所以,遇到畏寒之人,附子、肉桂就称之为药。如果不寒之人,附子不但不是药,还是毒呢?所以,中医对药的认识不像西医那么机械。在中医界有个说法,人参错用也是毒,砒霜妙用可为药。
中医界有个很有名的大家,叫李可,他是火神派的巨擘,前几年刚去世。有一次,一个中医去拜访他,席间问李老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附子,何药可以替代附子来治疗大寒之疾?你们猜猜李可是怎么回答的?李老说:如果没有附子,也不会有大寒之疾。这个回答妙哉,颇有禅意。这就是万物相生之理。没有一种缺,在宇宙间找不到相对应的一种余。这也是物理世界里暗物质存在的逻辑根源。人,不也是如此吗?经常听到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是一物降一物。其实,这句话尽得中医之妙。中医本来就秉承五行学说,与周易异曲同工。
现在有人喜欢星座,其实中国的五行比星座精准一万倍。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如果加上四柱,再把天干地支纳入里面,就会变成:甲乙丙丁戊庚辛任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生成很多生克。两个人之间,如果携带的五行信息相生,他们就互相成就,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另外一个人的药。如果两个五行信息相克,他们就不得宁日。
有一个朋友,曾经把他的生日给我看,我排好班子就跟他说:你的父亲可能身体不好,特别是跟你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们两一见面,不是吵架,就是你爸爸会生病。对方一拍大腿:你咋知道呢?因为五行信息是相克的。所以,各位读者,你们回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跟某个人特别合得来,跟某个人特别合不来。合不来的表现,就是吵架,或者工作出问题,或者财运出问题,或者身体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算是“病“的话,那另外一个人确实是“药“!( 注:到今天已经写了6篇关于中医的文章,其实,写中医的文章太累了,比我写投资类的文章累很多。每一篇中医文章,我至少药写4个半小时,这一篇文章,我写了整整一个下午。但,这几篇必须写完,谁让我欠着中医药来的。希望我这些文章,能够让大家多一个角度去思考生命。谢谢!)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本人也是趋势投资者的拥趸者,但是经过很多个股的试验,以及事后分析,本人发现趋势投资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什么叫趋势,事物没有开始 就谈不上趋势,既然是趋势,那肯定是事情已经走了一段旅程,才被看成是趋势。
那这样看来所谓趋势只不过是事后诸葛,能从前面的趋势推论后面的趋势吗?答案是不可能,而且从来都没有过。
举例来说,连续涨了3天的一支股票,这三天算是一个上涨趋势,那你能说第四天还是涨吗?你说第四天不一定涨,但是未来还是涨的趋势,那我问你,你的逻辑在哪里?就因为涨了三天就导致未来就一定涨?显然你自己都觉得虚的慌。从股票里面随意找反例比比皆是。
你可能会反驳,三天的假设太人为,应该放大这个3天,那行。一个月算不算,一年算不算,十年算不算。
我拿三天的可在股票市场中给你找反例,我也可以拿一年的假设在股票上继续找反例,甚至十年的也有,比如茅台已经涨了十年,你敢说茅台的趋势已经成立,可以放心大胆的投?
好呀,那你怎么不梭哈茅台,卖房产车产投啊,不管茅台的股价一所哈?你敢吗?
谈完上升的趋势,我们谈横盘的趋势,有些股常年横盘,可以说趋势是“横盘”,那就是所这样的股没什么好投资的,反正以后也是横盘。那我又可以打你脸啪啪啪。好多个股横盘时间一到瞬间拉高,那要是按趋势投资估计永远也别指望赚到这样最低价买的股的回报。
再谈下跌的情况,按趋势论,只要这股连续下跌了,就是趋势是“下跌”,不值得投,可是很多个股就是利用下跌洗掉浮筹然后拉升,这种汇报是更高的,那趋势投资者又赚不到。
按趋势投资者理论是不是可以推演,只要一只股票又一段时间下跌就代表这只股票要退市?
那趋势投资者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是最伤的武功,有心人利用软件编辑追涨杀跌的模型,最后发现一年下来折戟沉沙50%。
追涨杀跌只有在牛市中方可生存,但是他们又不是赚的最多的一类武功。为什么这样说?
追涨杀跌往往是短线和中线投资为主,基本没有长线,所以在牛市中进进出出会错过一些上涨行情,只抓了一点牛尾巴行情,那么熊市一来,在每次的回调中熬不过时间割肉,又在反弹中追进去,最后又在回调中熬不住时间割肉,几翻轮回把牛市赚的一点点亏干净后再亏老本。
这绝非我妄自揣摩,而是散户的真实写照。
在圆月弯刀中,丁鹏打败了一切武林高手最后过不了黑巷子,而一个手无寸铁的少年居然通过了黑巷子。
如出一辙,我说这话绝非附庸风雅,而是真心体会,真的是如出一辙。股市的生存之道就是简简单单买一个好公司一直放着不动,要用钱的时候拿一点,不用的时候放着,有新的资金来的时候继续放这家公司。让这群管理人员帮你打理。
至于到底怎么选一家好公司,这个功夫就太深了,这是术。而前面啰里啰唆讲的一堆其实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才是道。普通人拿得住跌的时候,就是见不到翻红的票子。一见到翻红了就想见好就收,以至于频繁选股换股,最后骑上白马换了驴。驴子以失足翻了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