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来看一下章邯为什么要退到濮阳。
今天的濮阳是在这个位置。
搁今天这位置,章邯肯定不往这跑。
但在两千年前,章邯就得死活望这跑。
因为当年濮阳的位置非常值钱。
值钱在了那条河上。
这是当时的黄河河道和漳水河道图(秦末黄河图我找了很多版本,但每章图的内容和城市太多,容易乱,我模仿着画了一个)
濮阳挨着黄河,不远还有要津白马渡(关二爷威猛景点之一),位置非常险要,中原南北的重要枢纽。
今天的黄河河道,是改道多次后的了,王莽时代,有次天谴般的著名大改道,届时我们会详细介绍我们总搬家的母亲河。
章邯退守濮阳后,第一时间引黄河水做护城河,然后再次示弱并整军。
他从敖仓调来了大量的粮食,并将北面的王离军主力秘密的调到了濮阳。
发现了没有,章邯打仗就这毛病,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你风头骄你的兵,自己面上装孙子背地里磨刀。
名将就得这样!
章指导的惯用组合拳是,示弱,整军,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最好夜战。
老狐狸打法啊!后面的将领们要是都把章指导这套倒腾明白了,中国历史得出多少将星。
不过比较遗憾,他最后就死这上头了。
他碰上了中国历史的绝对小概率。
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夜战高手章邯,磨好了爪子,继临济夜战后,再次选择了一个夜里,集中三十万兵力,对围攻定陶的项梁进行了突袭。
你听听,三十万,还突袭,还夜战!
多大的仇啊!
一夜大战,项梁战死,楚军死伤大半,残兵四散。
项羽和刘邦此时在攻打外黄,听到项梁战死后,回军彭城,并将楚怀王迁到彭城,楚军从中原战场上撤了下来。
章邯再次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
逃亡的魏豹虽然从楚军那里又得到了几千军马,并成功地收复了二十多座城,田荣虽然再次掌握了齐国大权,但此时,东,南各方力量实际都已被打残。
在项梁战死之后,章邯认为楚军精锐已灭,剩下的小鸡不值得用牛刀,于是引军北上,攻伐一直骨头很硬的赵国。
在项梁犯了一个大错之后,章邯犯了一个小错,他应该除恶务尽,将已经打残的力量彻底消灭,省的春风吹又生。
但也不能怪他,因为他从撤回来的王离长城军中得到了一个消息。
这个赵国又特么特别难啃!
赵国这片土地的基因向来就是苦秦的,跟秦几百年来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当年的长平战以及后面王翦老爷子三次伐赵有多么的艰辛,秦国后辈们是听说过的。
它抗秦斗士的符号,是章邯非常担心的。
章邯此时将目标瞄准再次成为世界灯塔的赵国。
几百年来,数你们骨头最硬!
楚现在残了,必须要灭赵!必须迅速的给这帮造反的断了念想,才能将这次的造反浪潮彻底剿灭!
章邯北上了。
历史就这样在一个个偶然下开始扭转航道。
章邯三十余万的秦军主力集团军北渡黄河后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华北最大都市邯郸被攻破,在攻下邯郸后,章邯将这座战国名城的城墙彻底毁掉,将邯郸之民尽迁到河内。
赵王,张耳,陈馀退守巨鹿,向各国遍发求援书,在巨鹿固守待援。
自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开始用霹雳手段将权利抓了过来,项羽想要西向灭秦,怀王不许,而是封项羽为鲁公,合并了项羽和吕臣的军队,并将指挥权拿在了手里。
也是在这个时候,赵国的求援团队开始一拨拨的抵达彭城。
面对这个情形,楚国再次表现出了极高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没有局限于刚刚的大败,将国内所有能动的全划拉了一遍重整出了一支力量由之前劝谏项梁的宋义为上将军带队,带着项羽,范增,英布等等所有能打的悉数驰援赵国!
集结号吹得挺壮烈,可宋义在走到安阳(山东东平)之后,就按兵不动了。
此时,楚军距离巨鹿,还有500里。
四十六天,寸步不前。
项羽急了,催促宋义行军。
宋义对项羽说:现在应该等着秦赵之间先斗,秦胜了,我们趁他兵力疲惫去打他,赵胜了,我们则跟着一块痛打落水狗。我们现在应该在此坐收渔利,披坚执锐,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
宋义在拒绝项羽之后,觉得项羽实在太过于盛气凌人,为了杀杀他的锐气,颁布了一条专打项羽脸的军令:凡有猛如虎,狠如狼,贪如羊,不服从命令的,全部斩首!
从理论上讲,宋义的对策是没错的。
任何时候,作为救兵,最佳的策略都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入场,而不是一上来就冲进战局。
看准时机再出手,不但名声上青史留名,而且利益上还能得到最大。
如果再兴灭继绝,那可是大功德。
马陵之战,就是齐国在最佳时机出手,将韩国收成小弟,把魏国拉下马来。
最经典的案例是多尔衮受降吴三桂,最开始吴三桂是以复国的借口找多尔衮借兵去干李自成的。
但还没等吴三桂说动多尔衮,李自成领着二十万农民军就来了。
随后这二十万农民军和大明最强精锐的四万关宁铁骑打的难解难分。
多尔衮就在那等着,生生的在山海关外一直等到吴三桂力战不支,剃发归降才放出了八旗铁骑。
战局随之发生变化,李自成的二十万农民军被击溃,之后三桂领兵南下去,大清一统坐金銮。
不过宋义虽然那么说,但从事儿上看,宋义就是扯淡!
因为毕竟观虎斗应该离得近一点观,人家各国援军那才叫观虎斗,他这五百里外就刹住车,哪只虎斗赢了你再赶过去都晚了。
结合他之前劝谏项梁来看,他在战略上算是个明白人,不过在权利斗争中,却并不是一个明白人。
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
他在安阳的这段时间,一直主业是在给他儿子找工作。
在儿子拿到齐国录取通知书时,他还亲自去送儿子上班,离开了楚国大营,一直送到了齐国边境。
这让项羽动了杀心。
宋义忽视了,他统领的这支队伍,实际上是项氏家族拉起来的,这也就意味着,他虽然名义上是这只队伍的统帅,但并不一定真的指挥的动。
更何况,老领导项梁,就是因为齐国人不救援,才过早离去的!
宋义不仅远离了权力中心,还为项羽铺平了搞死他的民意基础。
他如果知道项羽和他叔叔是如何起家拿下会稽郡的,他就不会选择得罪眼前这位荷尔蒙蓬勃而出的彪形大汉。
此时是十一月,天降寒雨,士卒饥冻,宋义不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反而利用自身的权利假公济私。
他送儿子上班的这段时间,项羽用他的人格魅力早就完成了权力接收。
一个是举手投足都散发着龙虎气的天皇巨星,一个是假公济私认贼作父的丑陋官僚。
你的那个上将军,不好使了!
宋义送孩子出国上班回来后,就被项羽逮起来了,
下场比较凄凉。
项羽杀掉宋义后聚集三军,提头示众,高呼:宋义与齐国串通谋反,大王密令我行刑,大伙都放心,这货不会再给大伙添乱了!
项羽随后派人到齐境追杀宋义之子,这位公子的一场富贵也成了南柯一梦。
项羽杀宋义后,很快就被“民主”推选为上将军。
项羽抚慰士卒,聚敛军心,在军中表态:还特么观虎斗?观个屁!咱们就是虎!
五万楚军,在项羽的重新点燃下,率大军开往巨鹿战场。
在宋义“观虎逗”的这段时间,巨鹿主战场发生了什么呢?
秦军主将章邯干回了老本行后勤,由主战斗队变为工程队,在黄河渡口建筑了运粮甬道直抵巨鹿城下。
类似于战壕的有保护运粮高速公路
他将敖仓的粮食经黄河水运再转战甬道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巨鹿围城前线。
此时巨鹿前线指挥的,是副将王离。
王离是王翦之孙,此时手中有十几万长城军精锐(参考陈馀后来的劝降信,说章邯死了十多万人)。
秦军的军粮供给系统确实是天下无双,秦始皇无论如何暴虐贪婪,同时上马多少项目,粮食从来没成为过问题,在所有文献记载中,均没有看到因为饥荒而造反的势力。
秦国的军队无论开拔到哪里,军粮总是如数跟上,秦军也从未因粮食问题导致战斗力减弱。
此时王离粮草充足,手中还有十多万精锐大军,对巨鹿展开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攻势越发猛烈。
外边的秦军过的越来越滋润,巨鹿城里却已经弹尽粮绝,不过城里总是认为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在巨鹿城北,陈馀还有着几万人(应该不会超过三万)的部队,世界各国还有多股援军,其中燕国臧荼3万左右,张耳他儿子张敖带来1万,魏国跟齐国的田间还不见得有一万。
不过这个希望却一天天的变成了绝望,因为所有的援军,全都按兵不动。
巨鹿城中的赵王赵歇和张耳不断催促陈馀解围,陈馀说:秦军势大,去了也是送死,我留下这几万种子,将来还能报仇。
说的挺让人来气,基本上标明态度见死不救了。
但赵王派来的使者态度坚决,要什么种子!宁愿同死!陈馀无奈拨了五千士兵给赵王派出的使者陈泽,结果全军覆没。
城外面的援军希望别人先上。
城里面的人希望城外援军跟秦军群殴赶紧上!
城外面的秦军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等着围点打援。

此时成为世界焦点的巨鹿,一家欢喜多家愁。
巨鹿城北,空气中是那样的宁静,谁也不愿意先去当炮灰,家底都不多,打光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话语权。
也并非这帮人太怂,实在是因为秦军的实力太强。
自陈胜起义到现在,战争已经打了接近两年,秦国由最初的没缓过神来到现在再度转开了战争机器的齿轮,和两年前,真的不一样。
秦国这个国家和历朝历代的很多国家都不太一样。
历朝历代在亡国阶段,几乎军事上都属于荒废状态,唯一的例外是秦朝和大明。
这两个国家在亡国之时,手中的军队依然是胜多败少。
大明的关宁铁骑成为了专业灭火队,无论关内还是关外,那里起火灭那里,比水龙头好用的多。
章邯则成为了专业灭害灵,把各种复国和起义扫的七零八落,哪里闹得欢灭哪里,比杀虫剂好用得多。
不过大明是灭在了天灾、银荒等多方面原因,崇祯十七年,国家大旱十三年,实在是天数已尽。
但秦却是灭在了一个人身上,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个人,秦是大概率还能延续下去的。
因为此时的秦国,具有着压倒性优势的三十多万大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经验,还是军饷补给,秦对比刚刚复国的那几个草台班子,都强的太多了。
不过秦很倒霉,遇到了绝对的小概率。
也可以说,上天派下了这位杀星,就是来断你秦国国祚的!
有一种人,像刘秀,曹操,成吉思汗,都属于以一己之力将历史强行改道的。
换句话说,没有他这一个人,历史绝不会是那个样子。
眼下的项羽,就是这种人。
黄河护卫队章邯指导手中有近二十万大军,正在围攻巨鹿的王离,还有十多万大军。
而项羽手中,满打满算,五万人。
这五万人,是楚国最后的种子。
这五万种子里,多数人刚刚经历了项梁的大败。
换句话说,信心是不足的。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五万去攻近四十万,不可谓不惨淡。
但猛虎下山,天下惊。
项羽北上后,准备走平原津(山东平原)渡河。(参考北大教授辛德勇先生的《巨鹿之战地理新解》,这是我参考多家学说后,目前在学术圈内最有价值与依据的学术研究,有出土秦代陶文佐证,晚辈百拜。)
此地为齐国济北郡。
没办法,项羽不可能从西边过黄河,因为那里秦国力量强大,章邯主力的主要职能就是保证黄河粮道,而且他将邯郸人民迁到南边的河内郡,就是因为那个地方统治力量强。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注意到了项羽的“猛”。
这是因为如果说满分是100的话,项羽的悍猛得分是200,。
但这不意味着项羽的其他军事素养就不高!人家项羽的军事指挥与运筹帷幄是95分。
只不过让那200分一比,才显得比较不值一提。
项羽猛,但这一战,他的军事部署与运筹帷幄被大大低估了。
还是那句话,因为实在太猛,才给衬托没了。
咱们一步步来看吧。
齐国目前是觉悟低的田荣在掌权。
田荣不上道的死活不出兵,但不意味着齐楚现在是敌对状态。
所以项羽选择从齐地入河北。
更加幸运的是,济北郡为田安、田都掌握,这哥俩和不出兵的田荣不是一个根的,跟被打跑逃到赵去投奔田间的田假是亲戚。
田安,田都看到项羽后,决定背叛田荣,跟项羽混,让出了平原津,项羽于是可以从一个无秦军防备的地方渡过黄河。
因为黄河粮道和甬道比较长,章邯需要分兵布防。
在得到齐国死不出兵的消息后,甬道东部的布防因此相对较弱。
这成为了巨鹿奇迹的第一个关键!
项羽来到黄河边,命令英布和蒲将军(史料中没有查到名字)率领两万先头部队渡过黄河。
英布和蒲将军渡河后,直插进去,破坏了秦军的运粮甬道,初战告捷。
这是此战的第二个关键。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大牛概念。
“出奇制胜”。
啥叫“出奇制胜”呢?
并非我们所字面理解的,出奇计谋,你一掐指一抖机灵就战胜对手了。
这个“奇”,实际上读“基”(ji 一声),是指预备队的意思。
兵法云:以正和,出奇胜。
解释起来涵义很广,后面很多战役我们会慢慢分析,先说最核心的意思:用主力军对上对手的主力军,然后在战斗的过程中发现对手的弱点,再放出自己的预备队,攻击敌人软肋打垮敌人。
一般来说,担任“正”任务的,是大规模的部队,担任“奇”的,是少量精锐部队。
项羽的第一次“渡江战役”,并没有按常理出牌。
“正”是少数,是英布的这两万先锋。
英布率两万楚军先渡过了黄河,和章邯军的甬道布防军接触上了,成功将其打败,截断了章邯打造的专业运粮管道。
章邯在收到甬道被断的消息后,开始迅速集结主力军向英布处反扑。
在英布断甬道成功后,也迅速给项羽报信。
项羽于是率领着“奇兵”也就是剩下的三万多楚军全部渡过黄河,全力向英布处增援。
因为章邯主力主要就是要保证粮道,所以大部队离事发现场的距离近。
这也就意味着,他赶往事发现场的时间要比项羽快。
这更加意味着,英布的两万军需要扛住章邯的反扑!
英布的两万楚军(正兵)开始依据甬道做防守,并成功的拖住了不断增援赶来的章邯军。
这是第三个关键!
这是英布奠定江湖地位的一战,这也是英布为什么后来会如此受到各方向重视的原因。
随着项羽带着三万楚国棒小伙子(奇兵)突然赶到了甬道战场,战局开始急转直下。
项羽带领着楚军开始第一次惊雷劈大地。

这是第一次硬战,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击溃了章邯十多万的秦国黄河护卫队主力的反扑!
并没有二十万,因为章邯还需要在其他关键地点布防,不可能你一调动我,我就全扑过去了。
这一战,项羽能够以接近一比三的比例击溃章邯有三个关键。
第一,自平原津渡河,出乎章邯预料,这使得英布能够突然袭击成功截断甬道。
第二,英布成功拖住了章邯的反扑。
第三,出乎兵法所料,将三万部队当做总预备队,在自己的杀星加持力下最后冲入了甬道战场。
章邯并没有夺下来输送往巨鹿城下的运粮甬道,此时,王离开始面临着断粮的危机。
章邯并不意外的开始带队退去。
这符合他的用兵特点,一击不中后开始重整旗鼓,积聚能量进行部署。
章邯进行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这支楚军是专门来断粮道的。
这支楚军会牢牢的把控住这条来之不易的甬道来饿死王离军。
他则可以像前面的那套组合拳一样,实施“先示弱,再骄兵,猛整军,搞偷袭,打夜战”的五步走方针。
所以他照惯例,选择了暂时的撤退。
章邯退去后,产生了三大影响。
第一,王离开始慌了。
第二,楚军声势大振。
第三,所有的观望诸侯开始看到了希望。
从正常的兵法思维角度来说,接下来的演化就是联合国军守住优势,等待王离崩溃。
断粮道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没粮之后,大军才会崩溃!
所以断粮道成功的一方无一例外地都会采取守势!
拖住时间此时反而翻转成为了楚军的关键!
一个字,此时的总思路,应该是“拖”。
章邯估算,王离的长城军不会那么快就粮尽的,所以他认为一切有时间!一切来的及!他可以凝聚力量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再给楚军来一下子!
章邯的按常理推算,使他错估了眼前的这个对手。
章邯并没有死缠烂打的和项羽争夺甬道,是巨鹿奇迹的第四个关键!
他的这次短暂示弱,也成为了整个秦末大势的最关键胜负手!
你章邯练就了一辈子的必杀技,次次能杀人!
但这个必杀技却像悟空的“元气弹”一样,需要时间来憋大招!
这次你的对手。
不会给你时间了!
项羽再次令人瞠目的出其不意!
在章邯退去后,项羽干出了自己这辈子甚至是中国战争史上最雄壮的一次军事冒险!
破釜沉舟!
这是最后的第五个关键了。
项羽率领刚刚大战过的五万楚军不调整不休息迅速渡过了漳河!
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打破锅釜,每人仅仅允许带三日的粮。
项羽将好不容易得到的军粮优势自行放弃了。
他并不打算死守甬道让王离粮尽而溃。
我就是要硬碰硬的活生生干死你!
凿沉的船,砸破的釜,三日的粮,表明了一种态度!
决一死战,士不归还!
敌人很强大,十多万秦军精锐在巨鹿城下打的整个世界腿哆嗦!
全都在作壁上观!
烧掉了船,我们没有了退路!
三日的粮,我们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巨鹿城下,有好几国的援军,但他们不会来帮我们!
我们只有我们自己!
对面的这个军队,曾经灭亡了我们的国家!
不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凯旋为国士,战死为国殇!
精忠长耀史册上!
万丈光芒!
上百年的血海深仇,今日我们要在这里,让他们血债血偿!”
这次,不再有“正、奇”之分!
每个楚国好汉子,都是最后的预备队!
我们楚国的棒小伙子,要战至最后一人!
五万楚军,在同一份信念,同一份深仇,同一个目标的带领下,和这下凡的杀星扑向了巨鹿城下!
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最适合大兵团作战,谁的人多,谁占优势。
但贯注了必死意志的楚军,在战神能量的催动下,开始呼啸而来!
上下同欲者胜!
巨鹿城下的王离,看到了那支击溃老领导的楚军。
对方没有任何试探,没有摆开阵脚堂堂而战,而是在一个的彪形大汉的率领下,五万楚军犹如一把尖刀一样扎了进来,直接展开了总进攻!
王离的阵脚被冲垮了,营垒被拔掉了,旗帜被撕碎了。
王离喝令重组阵型,但楚军势猛,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动地!
秦军阵型无法有效回笼重组!
在打开突破口,冲进秦阵后,项羽又率领楚军对秦军进行反复穿插,将秦军的阵型彻底冲垮!
王离的指挥系统无法起到作用,秦军各自为战,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开始溃散。
在楚军与秦军杀声震天之时,各国援军如项羽所料,纷纷在自己的壁垒上袖手旁观。
外面的杀声震天,楚国军队的悍勇吓傻了诸侯军。
史载:无不人人惴恐!
大战下,五万楚军将十多万秦国长城精锐切割击溃!
强弱已分!
项羽在摧枯拉朽后,终于等来了观望资本的进入。
各诸侯国在看到胜机之后,终于纷纷加入战斗,与楚军并力作战。
王离大军被围,被项羽死死咬住。
他没有章邯这么幸运,越来越多的观光团开始变成战斗队加入了进来。
他无路可逃!
王离被擒,副将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而死。
十多万秦军精锐大军在项羽的联军攻击下灰飞烟灭!
项羽一战功成,率5万楚军硬碰硬的在连续两次的大会战中轰垮了三十多万的秦军!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高山落大石!
惊雷劈大地!
悍猛雄浑!
千载再无一人能出霸王之右!
巨鹿大战后,说一下联合国军的战后表现吧。
比较肉麻的话就不说了,总体来讲,大家是不敢抬头看项羽的。
这一战,项羽宣示了自己的头狼话语权,成为了中原各国的带头大哥,而且从来没有人册封过的项羽此后有了个不用宣布与广告的封号,谁都知道该咋喊。
项王!
拜见项王时都是啥姿态呢?
全体都有!
从进大营开始,就集体整齐划一。
匍匐前进。
一直匍匐进入项羽大帐。
巨鹿解围后,有两个人值得说一下。
张耳和陈馀。
警报解除后,张耳奔出巨鹿来到陈馀帐内,质问陈馀:总说生死与共?我们快死时你哪去了?我派出来求救的人呢?
陈馀回答道:我说此时秦军势大,需要等待诸侯共击秦军,他俩不听,我拨给他们五千人,已经都战死了。
张耳哪里肯信,认为陈馀贪生怕死,把他派的人杀了,不断用质问的口气怼陈馀。
陈馀一怒之下,把将军印扔给了张耳,你以为我愿意贪这权位吗?借口去厕所,打算激一下张耳。
张耳开始时,是不好意思收下的,但这时张耳身边的亲信对他说: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张耳在得到合理的借口后,把大印挂在了自己的身上。
陈馀以为这种姿态能够表示自己一心为公,不在乎权贵,让自己的这位同志对他收回成见,但当他再一进帐时,发现大印已经挂张耳腰上了,而张耳像没事人一样,啥也没说。
陈馀明白了,这两个赵国的顶梁柱,彻底闹掰了。
至此,后面的“背水一战”成为千年经典的最关键环节,在此刻埋上了。
一环扣一环啊!
项羽短暂休整后,穷寇继续追了。
章邯被项羽打退后没多久听说王离十多万长城军全死了,不知该是悲是喜。
也许再晚撤会儿我也折里面了。
章邯退往棘原后,再次固守,以待战机,项羽陈兵漳水南岸,双方进行到了僵持阶段。
在项羽的联合国军的不断打击下,章邯逐渐后撤,退守安阳。
章邯打算背靠敖仓大食堂保住河内郡,继续跟项羽耗。
有一种说法,说章邯是秦末前五名将。
我认为是靠谱的。
这哥们用兵不仅狡猾狡猾滴,还有一个为将的巨大优点。
之前我们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敌人啥时犯错你根本不知道,你只能观察,等待,你要做的是你先别犯错!
“成功学”的讲座要少听,多琢磨琢磨“失败学”。
科技无论再怎么发展,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
都说以史为鉴,咋为鉴呢?
骄、奢、淫、逸,贪,妒,怒,傲,每一项,都是终生的课程。
比如人家章指导,这辈子基本不犯错,无论局势打成什么样了,他的兵团永远打不散,人家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他的对手可是项羽,参考后面刘邦让项羽怼成啥德行就知道了。
即便如此,人家最终还是在楚霸王面前全身而退。
而且章指导实在是挺不容易的,他不仅对面有个猛男,背后还有个阴人在不断捅刀子。
自打巨鹿大战后,胡亥就派人指责章邯作战不力。
或者说应该是赵高指责章邯作战不力。
章邯的老领导,李斯在半年多前,已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
李斯、冯去疾等一大批始皇帝老臣在政治斗争中被赵高打败,全部被杀,政局一股脑落到赵高之手。
二世胡亥已经沦为傀儡。
当章邯逮谁灭谁时,一切还好说,而一旦失败,大量的反倒清算就都来了。
敌国在外,对手握重兵的大将施令责备,赵高对项羽送上了大礼。
章邯再次展现出了他“先为不可胜的不犯错”的素养,不仅军事过硬,政治也不含糊,人家章指导第一时间就去主动消除误会,派出了参谋长司马欣去找赵高解释,并表示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最高指示。
不过赵高此时,却令人一头雾水。
三日没有接见司马欣。
司马欣越等心中越是没底,动用朝中的关系打听,得到赵高可能已经对章邯不信任了的情报。
司马欣火速离开了咸阳往回赶,不过他留了个心眼,走了一条小路。
赵高听到司马欣跑了,马上派人追,但无所获。
赵高的此番表现,非常拙劣。
大敌当前,应该安抚将士。
如果说你想临阵换帅,那应该手快趁不防。
领导无论是赏是罚,都比让下属揣测强。
因为人在不安之时,往往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并揣测对手可能要对其不利而开始不择手段的自保。
所以高手往往在办人之前,总是先稳住他的心,再速下杀手。
这一招后来司马懿老先生使的达到了工业化水准。
脸上笑,紧准备,手下快,动作狠,这是一套组合拳,缺一不可。
玩了一辈子人的赵高,此时,犯下了一个极其低级又可怕的错误。
只能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就像武王伐纣既会诸神下界,也会派妲己去松纣王的土。
老天既然派下了杀神下界收你的国祚!
自然也要派一个死太监完成内部拆台。

一个死太监
妲己的故事在中国王朝的末代史上会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让人唏嘘,让人慨叹。
小人不知政与兵,妖孽只知奸与佞。
要不为啥说让你平时多积德呢!
你心系万民,德高自然运厚。
都说武帝败家的亘古一人,他咋没亡国呢?
原因有很多,后面我们会详细阐述。
但最大的原因,说破了大天还是人家大福大报,从天道来讲,大汉传到他手上时,前面有着六十年的黄老大德。
如今你秦朝大厦将倾,妖孽纵横,其实就是四个字。
气数已尽!
咋尽的呢?
折腾的呗。
有句老话,可以细细品味下: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每个朝代的转折,都是从大能耐梗开始的。
司马欣在回去后,对章邯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皇帝那已经指望不上了,赵高一手遮天,我们打胜了,他会嫉妒我们的功勋,打败了,我们免不了死罪,将军三思。
司马欣实际上就是跟章邯摊牌了:投降吧。
这个时候,赵国的丞相,特冷酷理性的陈馀的劝降信也到了:
白起为秦将,迫楚迁国都,坑赵于长平,大功无数,最后赐死。
蒙恬为秦将,赶跑了匈奴,开辟河套榆中数千里,最后自尽。
这二位功劳太大,所以被杀了。
更何况现在将军领兵三年,死了十数万军队,诸侯起义却越来越多。
既然有功被诛,无功亦被诛,何不一块掉头攻打秦国?
是裂土封王,还是举族被杀,你认为哪个好呢?
章邯此时极其矛盾。
投降吧,毕竟赵高没有最终翻脸亮底牌,到底他是打什么算盘,自己心里并没有底。
不投降吧,现在手下这帮被项羽打成了“恐项症”,而且越拖,无论是朝堂还是起义军那边,对自己都是越来越不利。
狐疑之下,还是先派了使者,去项羽那约定投降条件。
此时章邯已经和项羽僵持了近半年了。
项羽在收到章邯的约降书后,知道章邯此时已经心中动摇了,亚夫范增分析,章邯等人家属皆在咸阳,况且此时的秦军仍然势大,巨鹿败军加一起仍有二十万之多,所以他这番投降未必真心,应该趁其松懈,再痛击他一次。
此时,赵将司马卬自上党插进河内后方,张耳的小弟申阳强渡孟津插进了洛阳开辟了第二战场。
盟军对章邯完成了背后包抄。
这一切都意味着,章邯一直凭借仰仗的敖仓大食堂,快保不住了。
包饺子成功的项羽点齐兵马,帮助章邯彻底下决心与过去的人生告别,趁着此时章邯约降犹豫之际,对章邯展开了总攻击。
项羽再次带着楚军两次击破章邯军。
章邯面对项羽这位人生苦主,在后路被堵死的情况下下,没法再纠结了。
章指导终于转身了。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章指导派出使者表态,大哥咱不打了,我服了。
史载:项羽因楚军粮少,遂许其降。
这句话很短,但很有深意,似乎如果项羽粮足的话,很有可能是一定要把这二十万秦军在战场上彻底赶尽杀绝的。
结合项羽的性格,和他后来在关中地区做出的一些列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对于秦国,很有点波兰人对德国的感觉。
国是你秦灭的,叔叔是你秦杀的,项羽所有美好的,引以为傲的记忆,全都是在秦手下被毁灭的。
心理学中讲,这是创伤后的过激性反应。
穷怕了的人在有钱后会报复性的花钱,卑贱惯了的人在得势后会不择手段的贪污与折腾人,这都属于过激性的反应。
项羽对于秦,也是过激性反应。
具体如何过激,我们后面会一件件的讲。
项羽同意了章邯的投降后,章邯与项羽一见面,哭天抹泪,大骂赵高擅权。

痛哭流涕
项羽展现出了大度的一面,并没有迁怒章邯杀其叔项梁,而是封他为雍王,扣在了军中,封司马欣为上将军,领着降军去反攻祖国。
至此,项羽基本收服消灭了秦国所有的有生力量。
半年前,六国风雨飘摇,近四十万的秦军几乎扫平了所有的起义势力,章邯威震天下。
但项羽的出现,靠着一己之力,将历史强行改道!
秦不仅没有平叛成功,反而即将走向灭亡。
这一次,秦国再也没有后备力量能够征调进行阻击了。
如果没有项羽,这一系列气吞山河的以少胜多是不会出现的,百二秦关也是无法终归楚的!
项羽靠他极高的指挥素养,极强的军事天才,极大地个人魅力,一手埋葬了秦王朝!
但就在大军不断往西前进,即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项羽却听说另一个人,已经先于自己,打进了关中。
这个人已经候场很久了。

刘邦登场
沛县刘主任。
该你上场了!